学识|俞敏洪最新分享:比知识和学识更重要的,是见识( 二 )


如果到了大学,我们的老师依然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那这样的大学老师严重不合格。真正的大学老师应该学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的教学方式——主动讨论型的教学方式,跟学生对话型的交流方式。
如果孔子当时的教学是满堂灌,不跟学生讨论的话,就没有《论语》这本书了。《论语》里有一半的话是孔子的弟子说的,是孔子弟子和孔子一问一答之间,得出了很多有智慧的话语。
我在北大的时候,逃了一半以上的课,那些课基本上都是老师满堂灌的课。他不光满堂灌,灌的时候还非常枯燥无聊,照本宣科,讲课也没啥智慧,也不给人传递想法。这样的老师的课听来干什么呢?
我也发现现在有很多老师看到学生不来听课,他就开始点名了。通过点名强迫学生来听课,多少次不来听课就成绩不及格。
我在北大当了接近七年的老师,从来没给学生点名。我当老师的前两年还不会当,讲课讲得一塌糊涂,所以学生都不来上我的课。学生不来我也不点名,因为我觉得讲课讲好了,学生自然会来,后来也确实是这样。
我希望老师不要点名了,因为你是在强迫学生来接受你本来就讲的不怎么好的知识。如果你讲课好的话,学生是愿意去听课的,甚至窗户上都爬了很多学生来听课。
② 阅读
阅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阅读永远是主动的。
阅读时,你读到的是文字,你要把它翻译成思想,就要经过大脑的改造,这会极大地激发大脑的活跃度。
比如你读小说,你的大脑把你所看到的抽象符号变成了故事情节,增加了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从小阅读的孩子的智商就相对来说比较高,因为他的大脑在加工。
二、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知识、学识、见识的提升过程我一直认为光听课不阅读,会养成被动心态,光阅读不听课,不会看到真正的真知灼见。
人的一生是知识的发展和智慧的发展组成的。知识就是我们从小学的1加1等于2开始,一直学到了大学最难的课程。知识的叠加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思维能力,以及接受更深刻的教育能力。
随着知识的叠加,我们的学位越来越高,但是知识叠加并不一定使我们的智慧变得越来越强。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阅读还是听课,我们都在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聪明不是考试考高分,考试考高分是一种功利性的聪明,真正的聪明是对于世界上的事物的理解,对于如何在世界上取得更好的成功和成就的领悟。
如果我们只是听课和读书,却不思考,这仅仅是知识的积累,等于一辈子是白学的。我们可以看到有无数的人博士毕业之后,一生既没有理论的建树,也没有思想的创造,更没有优美的文笔留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白读书。
怎样才能不白读书呢?
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见识。知识是通过死记硬背可以积累的,而学识则需要通过理解和消化积累。但更加重要的是见识,因为见识是对世界的洞察,是比学识要高一筹的。
我觉得,一个人的见识跟文化程度不一定有关系。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没有太多文化的人,却能有很大的格局,甚至有很大的战略部署。
比如刘邦和项羽。尽管项羽身上有英雄气,但是他比较短见。刘邦虽然没啥文化,但是他却有见识。
一个人的见识和他的知识量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一个人又有知识,又有学识,又有见识,那么他的见识一定是比普通的人要更高。
人生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三识”的提升过程,即知识的提升过程,学识的提升过程,见识的提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