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四个方法,拯救你平淡的数据分析报告( 二 )


文章插图
这样基于业务现状+历史数据,对建议进行简单的可行性评估后再给出,会让建议更有说服力。业务诊断法的缺点是很明显的:第四步容易被卡住,成为业务方互怼的导火索。特别是问题发生在转化漏斗的末端,大家都有责任的时候,更容易引发争吵(如下图)。
est|四个方法,拯救你平淡的数据分析报告
文章插图
此时,需要花特别多的精力,把这帮人的各种说法论证清楚,不然分分钟会被人当成对战的棋子,怼得死去活来。
三、机会识别法机会识别法和标杆分析类似,但是不是拿整体作为参照对象,而是从细节里找思路。最典型的,比如发展了一群客户,质量有高有低,这时候有两个典型的做法:

  1. 从现有用户里,挑出高质量群体,单独看该群体画像,思考如何做大该群体。
  2. 从用户画像角度,挑出理论上高质量群体,再看目前获取数量,思考如何做大。
est|四个方法,拯救你平淡的数据分析报告
文章插图
这样就是所谓的:机会点识别。
所以叫机会点,是因为:到底是否能做大,做大了到底好不好?在眼下是不清楚的。很有可能顾此失彼,为了服务一个群体,得罪其他用户很有可能因小失大,多赚了一个群体钱,流失其他用户很有可能镜花水月,单一群体数量太少,无法撑起大盘总之,得实验,实际测试几次,才只能看出数据变化。
这也是机会识别和标杆分析最大区别,标杆分析看得是实际上已经成功的样本,机会识别的,真的就只是一个机会。
机会识别法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严重依赖业务配合。
如果业务方懒得给出配套方案,那就永远无法测试这个机会点到底能不能成。更糟糕的是,在没测试前,到底是不是机会,是无从定论的。于是,业务方会简单按照:是否这个机会与老板观点一致,进行判断。总之,老板说这个好,这个就好。老板没说过,那就不好……这更让客观的机会识别无法进行了。
四、概念测试法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基于已发生的数据做推导的。也可以完全没有数据,凭着业务方灵光一闪:“我有一个好点子!”然后直接拿来测试。这是完全OK的。常用的ABtest方法也是满足这一需求。
但注意,很多业务上测试,实验的是一整个流程的SOP,并非一个孤立的页面。因此在设计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对测试的流程做好拆解,在可能影响实验的节点上,打好业务标签,这样才能在事后分析的时候有据可循,做迭代的时候也有方向。不然只看最终的结果,还是看不出所以然来(具体拆解方法,参考业务诊断法的做法)。
概念测试法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概念是人提的,数据不会撒谎,人会!
比如:为了维护自己面子,即使新版本改善不明显,也非得说丫明显。比如:为了让自己见效,搞“瘸子里边挑将军”,把B方案做的明显烂,或者换汤不换药,搞个和A方案差不多的B来比,反正最后都是自己的主意胜出。至于上线后对业绩改善不明显?好办,直接把锅甩给数据分析,说ABtest说的不准即可。
五、深层思考:让数据见效真难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数据有没有用”而是“真的每个公司都能成为天下第一吗?”显然,很多公司在业务上是先天有短板的,老板缺乏远见,业务缺少能力,运作不够规范……
反应在数据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