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来科学家的三堂课

2021年 , 中国航天奉献了一次次惊喜:4月 , “天和”号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 , 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时代即将开启;6月 , 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 , 三个月后三名航天员顺利返回地面;10月 , 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 中国空间站迎来了首位女性航天员 。
在上周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还在“天和”号为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 让更多人了解航天员在天上做什么 , 感受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
向太空进发 , 依靠的是航天技术的突破以及物理学的发展 。 我们有幸看到这一系列盛事 , 离不开中国当代最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多年以来的努力与付出 。
在腾讯携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青少年定制的公益栏目“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第二季 ,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三位院长依次登场 , 为青少年讲述科学家在背后所完成的工作 。
正是他们 , 还有大批一起默默奉献着的人 , 承载着各种“国之重器”的制造 , 无论是蓄势待发的中国空间站、尚在构想中的月球科考站 , 还是即将建成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让我们在宇宙探索中 , 迈出了一个个坚定步伐 。
从神舟载人到中国空间站
给未来科学家的三堂课
文章图片
戚发轫@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上世纪60年代 , 还在研究火箭运载导弹的戚发轫并没有想到 , 他要在将来的某一天研究如何运载人 。 1992年 , 中国启动921工程 , 正式开展三步走的载人航天事业 , 先后主持了三代东方红卫星设计的他 , 便在同年受命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 2003年 , 这位神舟之父亲手签字把杨利伟送上天 , 又亲自把他接了回来 。
给未来科学家的三堂课
文章图片
给未来科学家的三堂课
文章图片
戚发轫在“大师讲堂”中介绍了中国飞船设计的独特之处
比起前苏联和美国 , 中国的载人飞船试验晚了三十年 , 但这有个好处 , 能够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经验与知识 , 避免了从零开始 。 神舟最具技术创新意义的一点 , 莫过于独特的留轨方案:以往其他国家的飞船 ,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就成了没有用处的太空垃圾 , 而神舟飞船的轨道舱还能在轨停留半年 , 继续一系列观测 。
921工程计划在实现发射载人飞船和突破出舱技术及交会对接技术的基础上 , 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 空间站 , 指的是一种在近地轨道上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实验的载人航天器 。
我们用了30年时间来反复试验 , 接近这个目标 , 2021年4月29日 ,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将“天和”号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 , 中国空间站时代开启 。 同年发射的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会对空间站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 2022年将发射“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 , 与核心舱组成T字形结构 。 这个呼之欲出的空间站取名为“天宫” , 将于我们头顶300千米外每天绕地球16周 , 你可以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看到它掠过 。
给未来科学家的三堂课
文章图片
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设
不仅仅是一个“坐地日行 , 巡天遥看”的工具 , 天宫空间站更是一个绝佳的实验场 。 110立方米密封舱内规划了16个专用科学实验柜和7个通用实验柜 , 另外有3个舱外暴露实验装置 , 可进行空间生理、生命科学、流体物理、材料科学、天文学和地球观测在内的各种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