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信息爆炸时代,知乎为何不可替代?( 二 )


难忘的故事很多 。 2021年结束之际 , 网友们将在知乎年度盘点中重现那些涌上心头的记忆与情绪 。 而对知乎而言 , 2021年也是一个重要的年头:第一个十年的终点 , 第二个十年的起点 。
以三、四年为一个周期 , 知乎走完了第一个十年 。 2011年1月知乎正式上线 , 从邀请专业人士分享知识的问答交流地;到2013年面向公众开放注册、扩张至普惠内容分享平台;再到2017年用户破亿 , 知乎成功跻身互联网独角兽行列 。 高度聚集的原创作者和他们贡献的海量优质内容 , 一直是知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安身立命的“本钱” 。
2021年 , 知乎社区的演变将正式步入第二个十年的新阶段 。 在这一阶段 , 知乎越来越深地体悟到 , 那把打开知乎社区、乃至内容社区行业未来之门的关键钥匙 , 叫做“获得感” 。
每个人都需要“获得感”12月13日 , 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对外发表演讲 , 题目是《获得感是内容行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
知乎于今年5月首次提出“获得感”的内容标准 。 而对于这个关键词的提炼 , 缘起于知乎团队对内容行业和社区演化的思考和追问 。
“我想大家都认同 , 优质的内容是内容行业的核心价值 。 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 究竟什么是优质的内容呢?”周源在演讲中说道 。
数据显示 , 目前知乎上的图文通读率达到 78% 。 在信息爆炸时代 , 用户为什么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耐心读完一篇篇长图文?在刷知乎时 , 用户们获取到什么?除了知识、专业、干货之外 , “知友们”为什么能成为拥有共同话题和情绪记忆的集体?
在大量受到用户关注和好评的问答内容中 , 知乎找出了“优质内容是什么”的答案——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 。 而这三者归于一个概念之下 , 被概括为“获得感” 。
知乎上很多获得用户关注和好评的内容 , 都体现出这种“获得感” 。
以东京奥运会相关的知乎内容为例 。 奥运会期间 , 网友们不仅关注赛事 , 也产生许多好奇心 。 尤其是苏炳添以9秒83打破亚洲纪录后 , 全民沸腾 。 但彼时的互联网舆论大多停留在“苏炳添太强了”“苏神666”等情绪性表达 , 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理解苏炳添这次突破到底有多强、强在哪里 , 以及这个成绩为何会成为田径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关于短跑的问题在知乎涌现 。 比如 , “苏炳添和博尔特谁更快?”“100 米短跑提高 0.1 秒有多难?”“苏炳添把头发剃光可以快多少?”……
其中 , 知乎用户@chenqin通过散点图和专业研究论文 , 硬核统计并分析世界范围内短跑运动员的巅峰成绩和发展趋势 , 对苏炳添与博尔特进行对比 。

知乎答主@chenqin 的散点图 图源:知乎
“红色的点代表苏炳添在10.2秒以内的每一次比赛 。 像一把利剑一样 , 从中心向外捅出一个窟窿 , 一下子把东亚地区的可及性向外拓展到了外圈 。 ”chenqin结合散点图解释道 。
在知乎问答中 , 网友们意识到 , 这次突破的重大意义不是在于一个进入10秒的数字 , 而是在于苏炳添对年龄、人种等个人极限的挑战精神 , 更是在于运动员训练技术的改进帮助人类获得的宝贵上升空间 。 这样的内容 , 不仅开阔用户眼界、解决他们的困惑 , 更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萌发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
好奇心让人们对世界产生兴趣 , 同理心让人们愿意回馈世界 。 优质的内容就是在满足这些本质的需求 , 让用户产生“获得感” , 激发其参与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动力 。
在今年河南洪灾事件中 , 知乎答主@甄昊元 第一时间发起了编纂临时自救手册的行动 。 他从自救、他救、工具使用、心理等角度撰写内容 , 又经知乎网友们转发、评论、编写接力 , 不断完善并修正手册信息 , 这份《暴雨自救手册》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 很快浏览量超过3000万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