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升起的这朵“云”,能否支撑起数字化创新的未来?( 三 )


“写代码和从事艺术创作一样 , 需要创造力 。 ”开源工程师张世明说 , “首先你有一个想法 , 然后一步步梳理逻辑 , 通过代码来实现 , 最后看到效果 , 这个过程会让人非常有成就感 。 云原生是未来软件行业的标准 , 虽然现在看起来不起眼 , 但将来也许谁都离不开这个生态 。 ”
目前落地到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的开源项目中 , 源自国内的有25个 , 占比20% , 贡献度排在全球第二 。 CNCF的亚太区负责人陈泽辉说:“这表明在全球云原生的技术革命浪潮中 , 国内云原生产业抓住了先机 。 ”
过去 , 软件产业里最核心的创新人物都集中于产业巨头公司的办公室和实验室里 。 如今 , 他们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与“画家”一样 , 在奥地利的乡村、洛杉矶的海滩、上海的五角场 , 共同支撑着数字化创新的未来 。
上海升起的这朵“云”,能否支撑起数字化创新的未来?
文章图片
陈齐彦在给采访人员讲述自由软件的发展 。 黄尖尖摄
从一开始就走“新赛道”
2010年 , 上海打造“云海计划” , 杨浦作为“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开始布局云产业 , 并引进了一批以Ucloud优刻得为代表的云计算“原住民” 。 “从10年前培育云计算产业 , 到现在培育云原生 , 这是杨浦云产业的‘二次创业’ 。 ”杨浦科创集团的董事长郑岳肖这样形容 。
云计算的出现 , 为全社会的数字化创新提供了像水和电一样稳定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 , 而目前 , 科技企业全面实现“业务上云”又成了一个新的挑战 。
“这就好比新能源车 , 并非只是在传统汽车上加装一个电源来实现‘油改电’这么简单 , 而是要引入一套全新的逻辑 。 ”炎凰数据创始人何宁 , 当初正是从一家大数据外企Splunk(盛庞卡)“跳”出来后 , 创立了基于云原生的大数据分析公司 。
如果说云原生是“新能源车” , 那么杨浦从一开始就选择不去拼“油车” , 而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 , 慢慢地培养出自己的新赛道 。
“云基地从建成起就一直鼓励创新 , 宽容失败 , 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握技术发展的潮头 。 ”郑岳肖说 , “产业基地是‘土壤’ , 大学和企业培育了‘种子’ , 精准服务的政策扶持和营商环境像‘阳光’ , 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就像‘水和空气’ , 构成杨浦云产业的大生态 。 ”
上海升起的这朵“云”,能否支撑起数字化创新的未来?
文章图片
越来越多的泛互联网产业和在线新经济企业在杨浦集聚 。 “过去科技企业倾向于单打独斗 , 各造各的‘轮子’ , 交给甲方自己组装 。 ”Ucloud(优刻得)合作拓展线负责人蒋剑彪说 , “当前在数字化进程下 , 客户更希望得到组装好的产品 。 ”
在杨浦 , 很多数字化创新公司从一开始就是基于云的“底座”来进行开发或者重构的 。 杨浦云基地总经理杨苓说:“云原生是一个支点 , 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底层逻辑的红利 , 从技术底座到上层应用 , 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 ”
上海升起的这朵“云”,能否支撑起数字化创新的未来?】目前 , 上海正在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 , 云原生是重要的软件技术底座 。 未来 , 每一家在杨浦成长起来的“云企”都会成为一块“积木” , 支撑起一座全新的“数字化创新大厦” 。
栏目主编:徐敏本文作者:黄尖尖文字编辑:黄尖尖题图说明:大学路上的云海大厦和新建的云原生孵化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