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知乎8.0,内容社区的“温度”与“深度”( 三 )


在过往的认知里,流量越大的地方,内容就越容易失真,进而丢掉了“深度”。
如今知乎把“获得感”作为优质内容的标尺,就是力求在流量洪流中,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专业性,让用户所花费的时间,终有所得。
所以,从温度和深度的角度,重新审视知乎8.0,可以体会到知乎对用户诉求的把握,以及对用户体验的追求。
三、内容社区可能的未来回首中国互联网社区的演进历程,可以粗略用10年的时间粒度为间隔进行划分。
第一个10年(1991~2000):启蒙阶段互联网社区起于BBS,1991年惠多网中国开通长城站,求伯君、丁磊、马化腾的身影便在其中,随后高校BBS兴起,如水木清华。
粗放的社区环境、混杂的信息话题,是那个阶段的标志,也诞生了西祠胡同、猫扑与天涯等为代表的社区产品。
第二个10年(2001~2010):兴起阶段伴随着越来越丰富的网络UGC内容,用户逐步接受着网络社区文化,进而催生出了多样的社区产品,比如,社交型的QQ空间、娱乐型的开心网偷菜、关系型的豆瓣网、内容型的百度贴吧以及如今依旧火热的微博,不断涌出的各种现象级社区产品,是那段时间的缩影。
互联网用户量级上的暴增,表达诉求的旺盛,让社区产品逐步多元化,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第三个10年(2011~至今):战国时代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新的流量增长极出现,为互联网产品带来了再次井喷的发展机会。
大量的应用场景转移到智能手机上,社区内容展示形式变得更加多样,但各平台产品定位却逐渐聚焦,进而演化成了不同的产品形态,进入“战国时代”,分别占据着用户的使用时长。
其中的佼佼者,以知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为代表,在认知获取、娱乐消遣、生活分享等领域进行纵向深耕,却也各自在进行横向试探,以求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用周源的话说,社区是知乎的底层逻辑。十年来,从 Web 到移动互联网,知乎的产品形态一直在演进,知乎也一直在探索社区产品的终极形态。“我不知道它最终会是什么样,但我们一直在努力,8.0是我们最新的尝试,在我们内部的代号就是‘探索版’。”
立足当下,结合内容社区的发展历程,再看知乎8.0,然后推演内容社区可能存在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知乎在努力提升“连接”效率。
连接,是让内容与用户产生联系,也是让用户与用户之间产生联系,当连接关系逐步建立,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到体,社交生态就诞生了。
所以内容社区,会逐步成长兼具社交属性的综合平台,沉淀大量的社交关系,这契合当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观点。
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所结成的网络,这就像是将一个石子抛入湖中后,以石子为中心推及开的水波,愈推愈远,愈推愈薄,而影响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的薄厚而定。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如今,互联网如水、电这样的基础设施,逐步深入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这片热土上的人民,自然也大都会成为互联网用户。
知乎8.0的产品态度,就是让用户参与,促使用户间产生更多的“连接”,推动用户表达产生更多内容,进而真正突破圈层与地域的限制。
那一刻,知乎用户会像飞起的石子,用他们所能想到的方式激荡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水波,从而拥有获得感。
如此看,知乎8.0只是他们当下的一小步,尔后行而不辍,所迈向的便是内容社区的未来。
本文由 @张小墨 投稿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