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行程卡再见之后,我们的个人数据会去哪?( 二 )


尽管在各地防控执行中 , 通信行程卡在定位上只能精确到地级市 , 给基层实际执行留下了很大的解释空间 , 导致很多人出行受阻 , 但总的来说在前期提供了一种有效阻碍新冠病毒的传播 。
而随着疫情的发展和精准防控的实行 , 缺乏高精度定位能力的通信行程卡无法提供比较有效的数据 , 反而过大的颗粒度「误判」大量手机用户的行程 , 导致了不必要的过度防疫和对公众的困扰 。
今年1月就有网友在人民网指出 , 「近期疫情频发 , 各地都要求绿码通行 。 但是仅能识别到市一级 , 无法精确到区 , 更无法到具体街道 。 就给基层防疫加码创造了温床 。 尤其是北京这样的直辖市 , 但凡有中风险地区 , 所有的北京行程卡都带星 。 希望能够更精准一点 , 便利工作生活与正常出行 。 」
不仅如此 , 奥密克戎的出现更进一步考验了当时防控措施实行 。 联合国指出 , 用了短短四周就席卷了全球 , 一改德尔塔潜伏期长、传染性较低的特点 , 并以极强的传染速度取代德尔塔成为了最主要的毒株 。
到今年6月上海解封之后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也在不久后发布:「通信行程卡查询结果的覆盖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 。
下线之后 , 我们的个人数据往哪去?根据中国移动的一份文件显示 , 疫情以来 , 仅移动一家的通信行程卡查询和调用次数就超过了500亿次 。

图/中国移动
尽管我们提到通信行程卡收集的位置数据相对而言并不精准 , 但海量的数据依旧存在巨大的风险 , 也引发了很多用户的担忧 。 同样的 , 「新十条」发布之后 , 各地已经实质上取消了绝大部分健康码查验 , 完成历史价值的健康码更要面对公众隐私数据如何处理的问题 。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第1款的规定——以下属于法定删除个人信息的情形:一是「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二是「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 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 。
工信部直属媒体人民邮电报在12日就发文引用该规定认为 , 既然通信行程卡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 「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已经不再必要 , 应当依法全部删除 。 」
前一日 , 人民邮电报同样发文提出了健康码下线后的用户数据处理问题 , 引述相关领域专家称 , 健康码数据应在防疫目的终止后彻底删除 , 或做匿名化处理 。
写在最后不论如何 , 通信行程卡下线都可以说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 , 是对疫情常态化封控的一次告别 , 也是对我们生活的一次重启 。
回顾通信行程卡的诞生和离开 , 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 适时而终」 。 从前期发挥积极作用阻隔疫情扩大到;再到中期第九版取消封控区、管控区 , 实行精准定位高中低风险区后作用大幅下降 , 甚至被用以过度防疫;最后的「新十条」则彻底终结的存在价值 。
当然 , 「新十条」并不意味我们就回归了2020年之前的生活 , 新冠疫情依然困扰着我们的健康 , 但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彻底摘掉口罩 , 呼吸新鲜空气 , 和其他人面对面畅聊 。 在此之前:
【基站|行程卡再见之后,我们的个人数据会去哪?】永别吧 , 行程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