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冰|TIC对话:从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的距离( 三 )


王飞:我很好奇一个具体的问题,前段时间看到北京天气不好,很大的雾,很多视距也就40米、50米的范围,可能高速行驶时看不到前面红绿灯前一个大货车停着就追尾了。我知道一些长距的激光雷达可以看到,可能人看到一个东西再刹车是一个感知的过程,激光雷达引入感知的能力更强了,但是执行,在高速情况下能不能把这个车刹停住?
刘轩:从我的了解来讲,在特别大的雾霾的情况下,不光是激光雷达,包括摄像头在内,有效的感知数据肯定性能有一定的下降。从算法方面,比如把车速降一些,更可能保证安全性。有一些物理原因限制,比如上游供应商的激光雷达,他的成像原理有突破,对雾霾的穿透效果更强,会有可视性更高的结果。对于现阶段我们拿到的产品来讲,我们更多的还是愿意采用降速来保证安全性。
彭进展:我补充一下,物还不是太大的问题,大雾的能见度也是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一般情况下摄像头也好,激光雷达也好,当然肯定会损失一部分性能,但是能够看到一百多米,对于正常的大部分的驾驶速度来讲是足够的,至少目前来讲,至少没有其他的恶劣天气,比如暴雨、大雪等,没有那么大。第二,刚才刘总提到一个点,无人驾驶当发现环境变化时,我们可以降速,或者是一种更安全的驾驶方式,这就是它比人要更安全的地方,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力的上限,如果未来每个司机都知道自己开车能力的上限,相信安全肯定会大大提升,这也是为什么激励我们,哪怕在很困难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坚持做无人驾驶的动机,因为我们相信它绝对会比人类安全,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安全的自动驾驶。
王飞:机器在感知到环境变化之后,可能自动降速,做一些处理的措施,我刚才抛出这个问题之前在想,如果一个人明明在雾天,比如应该开30,他开了60,即使乘用车加上这个激光雷达,是不是也很难避免事故最后发生?
彭进展:现在固态的激光雷达都一百多米,加上这个好一些,60公里肯定没问题。
刘轩:如果速度再快,相对来说会难一些,取决于雾天里是不是有固态颗粒比较多,尺寸大小可能也会有一些影响,如果是普通水雾,可能会稍微好一些。
王飞:激光雷达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下个问题抛给夏总,最近看到很多车企一直在拼,在宣传上一直在说自己的激光雷达有多少,包括广州车展期间有很多车企也在搞内卷的事情。想请您谈谈,我们国家或者一径科技已经布局了哪些核心技术或者核心零部件,可能这项技术或者这个技术国产化替代的情况,这些可能会关乎到价格的下降。
夏冰冰:我们这边一直在做固态激光雷达,像刚才刘总说的,自动驾驶方案成本是比较关键的,我们选固态这条路线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够在提升可靠性的同时来降低成本,在这块因为激光雷达有收有发有数据处理,我们在这些单元上都部署了芯片,这块是我们自己开发的,以我们现在接收端的模拟芯片为例,跟目前市面上的包括进口的,它的功耗大概是十分之一,成本大概是从几十美金降到几美金。除此之外,关键元器件我们基本上也是自研。在激光雷达这个领域很多器件都不是特别标准的构成,需要根据我们的系统方案去裁剪和定制,做集成化的芯片方案。这块也是我们希望最终实现激光雷达大概200美金量产的成本,我们不断在优化这里面的芯片,尽可能用一些自研的芯片去做国产化替代。
王飞:现在我们国产化有没有一个数据出来,比如百分之多少是我们完全自主可控的?
夏冰冰:就成本而言,大概有60%左右是自主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