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20年,中国GDP实际增长2.3%,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蓬勃发展的中国初创企业正处于被敏锐的海外资本嗅到的黄金时代 。
根据另类资产领域的数据和市场洞察平台Preqin在大中华区的最新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了一年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募股权 。然而,对大中华区的影响已经过去,反弹的迹象开始显现 。截至7月27日,2021年涉及境外私募机构的项目占中国风险投资的25% 。
Preqin亚太项目数据副总裁陈建军在接受《证券时报》专访时表示,海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持续加仓中国,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兴趣主要集中在科技、医疗保健、非必需消费品等领域 。这些长期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新加坡和英国 。然而,中国最近收紧了对海外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迫使海外投资者在决定在中国开仓时考虑风险和退出方式 。但短期内投资者很难找到比中国更好的投资目的地,未来看多中国的趋势不会改变 。
海量境外资本涌入 瞄准3个赛道
自2020年疫情逐渐恢复稳定状态以来,全球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亚太地区,中国自然是最重要的投资地 。根据Preqin数据,大中华区私募股权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截至2020年9月,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4万亿美元,相当于亚太地区资产管理总规模的61% 。风险投资仍是大中华区的主导策略,截至2020年9月,占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46% 。这一趋势今年仍在继续 。
今年4月,KKR宣布完成KKR亚洲四期基金的募资工作,共募集资金150亿美元(982亿人民币),是目前亚太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国是最重要的投资市场 。该基金得到全球众多新老投资者的支持,目前在亚太地区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00亿美元 。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高燕已于今年5月完成最新一轮规模约180亿美元(约1160亿元人民币)的募资,而在这些大额资金背后,均有海外长期资金作为LP出资 。
陈建军指出,通过观察,这些长期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新加坡和英国,海外机构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利益主要集中在三类行业 。
第一,科技行业 。科技公司在中国发展迅速,占据了风险投资的大部分融资 。半导体技术开发、5G电信、人工智能都是海外机构感兴趣的领域 。虽然中美关系影响投资者信心,但科技实力是中国“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 。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加上政策的支持,使得科技行业在海外机构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
第二,医疗卫生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使各行业面临大大小小的挑战,但对医疗卫生行业来说却是新的机遇 。2020年,涉及境外私募机构的医疗卫生融资项目170个,总投资超过73亿美元 。疫情使得疫苗、检测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受到海外私募机构的青睐 。
第三,非必需消费品一直是海外机构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领域 。随着中国国内消费的强劲势头和“十五”双循环政策的配合,更多本土品牌将发挥潜力,海外消费将被带回国内市场 。
3335
机构接连采取的审查,无疑会影响投资者包括海外投资人的信心,使得他们在决定的时候有更多的考虑因素,除了估值过高的问题,监管风险也列入其中 。不过,中国初创公司的发展潜能加上有一定政策的支持,投资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可行的替代方案 。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互联网和数据安全外,教育部在7月24号发布通知,要求现有提供学科类校外辅导的培训机构变更为非营利性质,严禁资本化运作,一律不得上市融资、接受上市公司投资或收购,外资也被禁止进入该行业 。陈健俊指出,近几年,教育行业的投资越来越火,特别在新冠疫情下成为投资者视为机遇的行业,突然而来的监管将重挫投资者对教育行业的信心,整个行业将难免踏入寒冬期 。
受系列政策影响,在美上市的教育股、互联网概念等中概股近期几乎都不同程度的暴跌,有的行业甚至一夜损失上千亿市值 。而对于市场传言美国禁止中国企业上市的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加里·盖斯勒(Gary Gensler)也在上周五发布声明:由于近期中国加强了赴美上市公司的监管,今后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并披露相关风险 。
陈健俊预期,未来在互联网和数据安全的监管方面中国只会继续扩大,影响行业常态,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影响海外私募股权机构的退出策略,如GP股权转让、一级市场售出或通过二手份额市场退出 。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市场也正进一步向国外投资者开放,努力解决国外投资者通常遇到的困难,无疑是在政策上支持海外私募股权机构到国内投资 。外汇局在7月23号表示,推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改革,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跨境产业和实业投资,扩大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 。与此同时政府在2020年也施行了新外商投资法,该法旨在推动和保护外商投资并加强监管透明度 。
S基金市场持续发展 未来成为新趋势
随着监管的加强,2021年以来上市的中概股破发率已经超过六成,当境内外IPO中,赔本赚吆喝的VC/PE越来越多,IPO作为退出方式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时,曾经不被市场关注的S基金(二手份额基金)迎来了新的机会 。在中国私募股权二手份额市场已经悄然崛起,未来将会持续发展 。
S基金在2020年录得有史以来的新高775亿美元,比之前任何一年都高出几倍 。基于疫情和经济低迷的影响,促使私募机构寻求其他退出的方式,造就了市场需求 。从基本面来说,S基金提供LP一个提早实现投资,增加资本流动性,重新包装自有投资组合,避开J曲线效应等一系列优点 。
Preqin报告指出,除了国际知名私募机构外,中国投资人也开始设立人民币的S基金,包括华盖资本、君联资本、歌斐、尚合还有深创投等 。
“外资S基金也加快了中国布局的计划,近期我们就看到科勒,TPG,TR Capital等都在大中华区设立投资个体,务求抓住这个好机会,分一杯羹 。” 陈健俊说,“QFLP制度最初被基金管理人用于投资中国股票市场,但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海外资本投资国内私募股权市场,该制度将推动更多境外资本进入中国私募股权二手份额市场 。”
【2021年行业商机 2021最赚钱的行业】事实上,中国二手份额交易的推动既有市场需求,也有政策引导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一直存在退出渠道单一的问题,令二手份额交易数量持续增长,背后一大推手是所谓的“退出积压”问题 。中国私募股权与创业基金资产总额每年持续增长,但基金从投资中退出实现收益的步伐却比预计的要慢 。因此,国内GP越来越寄希望于二手份额市场来实现退出 。
陈健俊强调,随着基金生命周期的演进,大量基金正处于退出时点,探索多元化的退出途径是基金自身的需求 。除此之外,中国在过去数年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政府引导基金、国资背景资金大举进入,现在这部分资金如何实现有序退出,也将会是面临的问题 。
日前,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已经落地 。在陈健俊看来,试点将开辟私募基金份额转让的新渠道,就像是一个买卖方对接的一个平台,探索为这些资产特别是国有资产、财政资金等,提供一个新的退出方式 。简单来说,试点有助于解决国内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渠道单一,流动性匮乏等痛点 。对行业的退出环境而言,此项试点毋庸置疑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但是对于机构来说,IPO仍会是一段时间内的最优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