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深度剖析:未来中国软件定义发展趋势( 二 )
2015年10月,笔者在准备撰写《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实践与生态》时,提到:“软件定义,究其本质,就是将原来高度耦合的一体化硬件,通过标准化、抽象化,解耦成不同的部件。围绕这些部件,建立起不同的抽象层,以API(应用编程接口)等方式,实现原来必须由硬件才能提供的功能。再由管理控制软件,自动地进行硬件资源的部署、优化和管理,提供高度的灵活性,为应用提供服务。简而言之,软件定义就是更多地由软件来驱动并控制硬件资源。需要注意的是,软件定义其实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分成不同阶段。软件定义逐渐将硬件与软件进行解耦,将硬件的可操控成分按需求,分阶段的,通过编程接口或者以服务的方式逐步暴露给应用,分阶段地满足应用对资源的不同程度、不同广度的灵活调用。”
彼时,软件定义具体落到存储,包括了现在已经普及的分布式存储(彼时也被人叫做Server SAN)和超融合(HCI),但实际上被许多人忽略了另外一部分,也即集中式存储的云化,或曰服务化,也即支持OpenStack之Cinder、VMware之VASA/VAAI、Kubernetes之CSI(容器存储接口)等。如果站在使用者视角来看,实际上还可以发现,软件定义做为一个过程,它是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对应的服务模式就是IAAS,PAAS和SAAS,使用者分别是运维管理人员、开发部署人员、业务应用用户。备注:SDS是Software Defined Storage,也即软件定义存储的缩写。
文章插图
软件定义是分层次、分阶段实现的
当时(2016年),软件定义主要还是围绕着IAAS,通过提高运维的效率,资源池的利用率,来应对讯息万变的市场所需的敏捷性和弹性。五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软件定义”,例如软件定义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软件定义家居(智能家居),软件定义建筑(BIM/建筑信息模型),……,直至软件定义制造(智能制造,如工业软件CAD,3D、数字孪生、元宇宙之Ominiverse等等。)
时至今日,业界开始把“软件定义”上升到“赋予基础设施新的能力和灵活性,成为生产方式升级、生产关系变革、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简而言之就是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利器。通过分而治之(分层)、术业有专攻、共享平台的能力输出,在供应链和产业上下游的“抽象”,也即解耦、“池化”、“自动化”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解决不同厂商设备间的可移植性、可配置性和互操作性问题,也解决软件和硬件独立性的问题。希望借此来打破一个公司的封闭系统,以开放、融合的心态,在工业软件发展的过程中,在与他国的竞争中,能够追赶甚至超越。
例如,规划在关于完善协同共享产业生态的内容中指出: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型工业企业、重点行业企业通过剥离软件业务、整合行业软件力量,培育骨干软件企业。 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专业化、体系化整合。鼓励大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建设“双创”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开发环境和科研基础设施,推动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支持中小型软件企业深耕特定行业、领域,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用产品,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也就是说,软件定义(解耦、池化、自动化)已经“出圈”,从为IT基础架构服务,跃升到,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而服务了。
举几个例子:GE有个风电部门,把传感器安装在每一个风机叶片上,通过对风机转速、风力、温度、湿度、环境等近百种数据的采集、分析,风机能够自己进行涡轮叶片转速的调整,不需要把数据传输到数据系统,通过桨片的角度调整能够增强风力,能够增加风力4%。这就是软件定义制造。换句话说,
- 东南亚|MIUI13深度使用报告,这还是我认识的MIUI吗?网友评价很真实
- 将理论注入深度学习,对过渡金属表面进行可解释的化学反应性预测
- 家庭影院|深度设置和调节家庭影院低音炮
- 人类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如果机器能够深度学习|为什么说AI能作巴赫的曲,却写不出村上春树的小说?
- 新年新气象。|深度 | 创造“世界记录”!江苏这个王牌实验室为何收获多?
- meta|搞Java怎么玩深度学习,生产环境用DL4J啊
- iOS|iOS15.2.1深度使用报告,信号提升明显,网友竟然全给好评?
- 三星|三星屏幕上所谓的E4和E5屏究竟有什么区别?深度解析
- 如何打通生鲜电商深度营销的全渠道?
- spring|iPadPro深度评测:真能取代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