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与统计力学( 四 )


除统计力学基础研究 , 李先生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 , 李政道与派因斯等人就在巴丁邀请下开展超导现象的合作研究 。 他们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 发展了固体中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极化子模型及计算方法 , 是早期将量子场论方法引入凝聚态物理中的先驱工作之一 。 这个工作虽然未解决超导机制的问题 , 但其中的思想和方法直接启发了后来库珀和施里弗的理论研究 , 后两者与巴丁一起于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BCS超导理论 , 并于1972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李先生等人的工作也成为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篇章 。
02李政道与统计力学教育、教学
除统计力学基础研究 , 李先生对物理学教育也做出巨大贡献 。 从中美建交开始 , 李先生就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 。 1979年 , 李政道应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邀请 , 回国开设“统计力学”以及“粒子物理与场论”两门课程 。 在短短两个月内 , 李先生付出大量心血备课与授课 , 使全国近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当堂讨论中受益 。 其“统计力学”讲稿后经整理出版成书(1984年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年值李先生八十华诞之际 , 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重新整理出版(2006年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图5) 。 这本教材涵盖了截至当时平衡态统计力学所涉及的大多数内容 , 在今天看来也并未过时 , 而且无论从选材上还是讲述方式上都体现了李先生的个人特色 。 李先生擅于从物理学基本图像及基本假定出发展开论述和严格计算 , 尤其是对李先生本人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课题 , 书中给出了详尽的数学推导 , 例如上文提及的经典及量子集团展开方法、李-杨理论、伊辛模型精确解等 。 有些内容则在其他教材中非常罕见 , 例如第一章给出的白矮星临界质量的估算(来自于李先生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第二章对埃伦费斯特模型的详细讨论(这是关于微观可逆性和宏观不可逆性之间关系的论述) 。 这份珍贵的资料不仅对国门刚开放时的读者是一份极好的自学教材 , 对当代学生来说仍是颇具启发的参考书 , 是常规统计力学教材的有益补充 。
李政道与统计力学
文章图片
图5李政道的《统计力学》教程 。 (a)1984年版;(b)2006年版
以上是对李先生在统计力学研究和教育上杰出贡献的一个简短回顾 。 这些贡献无论是在世界还是我国物理学发展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 当为后来者崇敬和铭记 。 在这里 , 笔者还想值此贺寿之际表达我个人对李先生的敬意和谢意 。 李先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才培养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 尤其是在1979~1989年期间以一己之力推动实施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计划 , 以及1985年向国家领导人提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博士后制度 , 极大地助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崛起 。 作为国内的首批博士后 , 笔者本人就是这一制度的直接受益人 。 1985年 , 笔者进入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做博士后 , 成为我国设立博士后制度的第一位从本土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后 , 此后才得有机会赴德国以洪堡学者的身份继续深造 。 这可谓是笔者学术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 可以说 , 如果没有李先生创造的历史机遇 , 笔者不可能进入理论物理研究的行列 , 也难以在软物质研究领域有所成就 。 如今 , 博士后制度已成为是我国学术界的常规建制 , 后世学人多受惠于此 , 当铭记李先生的功绩 。
另一件令笔者感佩的事情是 , 作为最杰出的华人物理学家 , 为推动中国物理期刊进步 , 李先生曾带头在ChinesePhysics(2006年第15卷1125页)发表文章“Newinsightstooldproblems” , 并在2012年度被中国物理学会评选为“最有影响论文奖”特别奖 。 笔者曾代表ChinesePhysics(现已更名为ChinesePhysicsB)编委会和编辑部全体成员写信向先生表示感谢和热烈祝贺 , 未料李先生收信后即刻给主编与编委会发来亲笔回信(图6) 。 这件事令笔者联想到每年春节到一墙之隔的邻居彭桓武先生家拜年时 , 彭先生总是首先展示李先生寄给他的贺年卡 , 对李先生在贺卡中署名“晚辈李政道”尤其感动 。 虽是两件小事 , 但李先生对前辈的礼敬、对后辈的谦和 , 足为其胸怀、风骨的写照 。 在此 , 笔者对李先生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 也谨以本文恭贺李先生九十五华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