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刚刚,阿里发起史上最大力度业务与组织变革( 二 )



“大中台”战略已经实施了六年 , 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中台战略提升了阿里巴巴的整体能力 , “多元化治理”的新战略并不是否定“中台” , 而是要适应阿里巴巴多特质业务向前发展的需要 , 让各个业务线在薄而有力的中台的支撑下 , 强化自身客户导向 , 促进进行效率提升 , 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 。
在内部沟通中 , 张勇曾强调 , 阿里巴巴组织庞大、业务复杂 , 如何前行亟需重新梳理生产关系 。 每个业务必须走向站在自身可持续发展、客户价值、对标市场的角度 , 考虑客户定位及面向客户如何做取舍 。 无论是大中台 , 还是多元治理 ,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组织变得更敏捷 。 梳理阿里巴巴近年来的历次组织调整 , “敏捷组织”的目标一以贯之 。
【加码内需和全球化】
从2014年起 , 阿里巴巴逐渐明确了面向未来的三大战略——内需、全球化和云计算 。
在阿里 , 组织设计从来都是为战略目标服务 。 最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 , 体现出阿里巴巴推进内需和全球化战略的坚定决心 。
阿里巴巴第一次成立了统一的“中国数字商业板块” , 将整合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业务 , 由戴珊分管 。
这次调整颇不寻常 , 它是阿里巴巴历史上对中国商业业务进行的最大力度整合 。 阿里巴巴在1999年创立 , 最初的业务就是服务贸易商的B类业务 , 即Alibaba.com和1688 , 后来这部分业务被称为“B系” 。 2003年 , 淘宝网上线 , 阿里后来逐渐发展出包括淘宝、天猫、进出口、天猫超市等在内的直面消费者的业务 , 也被泛称为“淘系”业务 。
新的中国数字商业板块 , 是阿里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打通“淘系”和“B系”两大业务线 , 这将成为阿里巴巴全力推进内需战略的主阵地 。
这一变革并非没有端倪 。 近年来 , 在原来的B系业务群里 , 也孵化出淘特、淘菜菜等新兴消费者业务 。 而淘系业务也在向商家的价值链上游延伸 , 天猫新品研发中心(TMIC)、犀牛智造等新业务 , 都在帮助商家进行供给侧升级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淘系和B系业务的打通 , 也是水到渠成 。 这背后是一个确定性的趋势: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正在加速融合 , 阿里就是要做一家把二者结合得最好的公司 。
事实上 , 在中国市场 , 电商的渗透率已经非常高 , 用户增长已经接近见顶 。 要把握下一阶段的增长机遇 , 必须在供给侧发力 , 真正提升产业端的效率 , 阿里新设的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在这方面的探索 , 尤其值得观察 。
这次组织变革 , 也是阿里巴巴海外业务的一次大整合 。
外贸是阿里巴巴发家的业务 , 全球化植根于阿里巴巴的基因 。 但在过去 , 除了B系的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ICBU)业务 , 阿里的海外商业业务相对零散 , Lazada等海外子公司直接向集团汇报 。
阿里巴巴首次组建统一的海外数字商业板块 , 是张勇发力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步骤 。 在内部信中 , 张勇坦承 , 虽然阿里的海外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2.85亿 , 但距离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 , 距离在潜力广阔的海外市场有更大作为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阿里巴巴希望 , 到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 。 今天 , 阿里在中国市场的消费者规模已经接近10亿 , 要达到服务20亿人的目标 , 主要的增长空间 , 正是在海外 。
敏锐的观察者其实已经发现 , 现在阿里巴巴海外市场的2.85亿消费者数量 , 恰好与2015年 , 蒋凡开始负责手机淘宝业务时手淘2.89亿月活大致相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