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蹲点影记|技术突破有多难?“三年注一口井”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至今 , 回想起用三年多时间注一口井的日子 ,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气驱试验室主任高安邦仍然激动不已 , “接到二氧化碳混相驱试井通知是2013年2月 , 试井成功就到了2016年12月 。 ”
之所以要进行混相驱试验 , 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兼气驱试验室经理张传宝解释说 , 室内试验发现 , 当地层压力达到一定条件 , 二氧化碳密度和原油密度相当 , 就能像水和酒精一样融在一起 , 实现二氧化碳混相驱替 , 能达到开发效果 。 这一研究需要进场试验确认 。
2013年 , 高安邦所在的部门是原现代试井室 , 只有遇到“重点井”“难井”时 , 团队十几个人才整班人马拉出来 。 试井团队在高青县境内的樊142-7-斜4井组(6口油井、1口注气井)展开试验 , 油井始终处于关井状态 , 注气井源源不断地注入二氧化碳 。
“我们要实时记录油井下每一分钟的压力情况 , 传回后方 , 以便跟踪分析矿场动态 , 掌握二氧化碳在油藏中的运移规律 。 ”高安邦说 , 想到过会很难 , 但没想到会这么难 , 更没想到难题会出现得这么快:刚刚把高精度压力计送到井下几个小时 , 地面上就读不到数据了 。
“调整了几次都不行 , 后来发现问题在于密封 。 井底30兆帕(大约300个大气压)的高压和150℃的高温 , 密封压力计的橡胶圈在井底像爆米花一样爆开 , 随后又恢复原状 , 但其实已不工作了 。 ”高安邦说 。
拆掉报废的橡胶圈 , 换上新的 , 来来回回开井、拆装很耗时间 。 随后 , 试井团队改进测试工艺 , 将压力计释放出来挂在油管的内壁上 , 解决了问题 。
就这样 , 这个团队一直在井口24小时值守 , 吃住都在车上 。
至今|蹲点影记|技术突破有多难?“三年注一口井”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文章图片
后来 , 经过技术改造 , 团队实现了远程读取数据 。 李友全调侃 , 这些技术进步都是“懒”出来的 。
一直注气、监测了两年时间 , 终于实现了混相 , 但一混相就开井 , 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接着“闷”!不达到40兆帕 , 坚决不开井!
又过了一年半 。 2016年12月 , 注入1.9万吨二氧化碳后 , 油井地层压力终于升至40兆帕 , 油井自喷生产 , 单井日产油由原来的1吨升为6吨-9吨 , 以日均产油5吨的水平稳产了两年 。
CCUS作为化石能源降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 越来越被重视 。 胜利油田也加快了CCUS的研发与布局 。
“我们自主研发了气驱非均质长岩心物理模拟系统 , 利用从地下3000多米采的岩心样本进行模拟试验 , 包裹连接起来的岩心像个金箍棒一样 , 最长的有2米 。 ”张传宝说 。
至今|蹲点影记|技术突破有多难?“三年注一口井”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文章图片
至今|蹲点影记|技术突破有多难?“三年注一口井”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文章图片
今年7月以来 , 更是大动作频出 。 中国石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重点实验室在胜利油田揭牌;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 , 由齐鲁石化捕集提供二氧化碳运送至胜利油田进行驱油封存 , 实现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一体化应用 , 可年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 , 相当于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 , 预计年底将投产运行 。
(大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赵丰报道)
详细内容请看蹲点报道
至今|蹲点影记|技术突破有多难?“三年注一口井”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文章图片
至今|蹲点影记|技术突破有多难?“三年注一口井”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