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下午开讲,再回顾下8年前王亚平“太空授课”名场面( 二 )


“天宫课堂”下午开讲,再回顾下8年前王亚平“太空授课”名场面
文章图片
科普教育活动太空授课相对其他训练来说 , 项目新、时间紧、接口单位多 。 很多文件需要经过很多专家一轮一轮的评审或审查 , 训练状态不能及时确定 。 因此 , 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了“先行、试行、并行”的训练方法 。 在强化训练与任务准备阶段其他训练密集的情况下 , 利用训练间隙(晚上和周末)先行开展理论培训 。 在状态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大胆试训 , 教员与航天员针对每个演示项目讨论并训练 , 为有效确定最终状态提供了依据 。 由于时间紧 , 没有采取从理论到操作 , 最后联合演练的单向顺序 , 而是理论训练、操作训练、联合演练交错开展 , 并行提高 , 保证了训练效率 。
“天宫课堂”下午开讲,再回顾下8年前王亚平“太空授课”名场面
文章图片
王亚平做试验
太空授课方案预定时间40分钟左右 , 第一次天地协同演练39分钟 。 未曾在天上试过 , 时间为何如此准确?这些项目(包括备份)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 , 可行性高 , 所以失败次数少 , 时间较好把握;前期 , 两位主要负责的老师在办公室 , 根据自身语速对脚本进行时间上的演练 , 脚本有较大改动时 , 演练就再进行一遍;教员多次和王亚平一起进行脚本时间的预估 , 让王亚平根据自身语速对脚本时间进行演练 , 确保了时间符合主讲人的语速;由于水膜、水球在地面无法模拟 , 教员利用肥皂泡等自制水膜 , 使航天员在训练时 , 在视觉和感觉上有了实物的感觉 , 不再是对着空的东西讲解 , 促进了流程的连贯性 , 时间上都有了好的把握 。 地面演练后 , 教员根据飞控经验估算天地差异 。 这几点确保了预估时间的准确性 , 有效减少了在轨训练及演练过程中的改动 。
“天宫课堂”下午开讲,再回顾下8年前王亚平“太空授课”名场面
文章图片
神舟十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做试验
截至5月21日 , 3名航天员达到了训练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学时 , 在组合体模拟器进行了科普教育活动太空授课考核 。 相关专家和教员组成了考核专家组 , 对航天员的考核表现进行了打分 。 航天员成绩优秀 , 通过考核 , 具备执行太空授课的能力 。
“天宫课堂”下午开讲,再回顾下8年前王亚平“太空授课”名场面
文章图片
太空授课考试
四海聚贤 , 八方来客
2007年8月14日 , 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 , 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 , 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 , 难度也更高 , 让全国学生及观众感受到了奇妙的物理现象 , 像一个太空魔术师 , 对公众有很大启迪作用 。
“天宫课堂”下午开讲,再回顾下8年前王亚平“太空授课”名场面
文章图片
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