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为网络与数据安全上一份保险( 二 )


事实上 , 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安全保险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指出 , 一方面 , 网络安全保险需要更注重体现社会责任 , 网络安全的残余风险要靠保险来吸收 , 保险促进了社会面的风险防范;另一方面 , 网络安全企业也可以用网络安全保险来赋能 ,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附赠网络安全保险 , 实际上就是为网络安全产品做了性能上的“背书” 。 保险越高 , 表明安全能力就越强 , 也相当于让有更高性能的产品去引领市场、服务社会 。
网络安全保险如何破局
推进网络安全保险创新 , 使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阻尼器” , 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 达成这一目的 , 需要保险业、网络安全行业、政府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协同创新 。 但要真正破局 , 根子上还要网络安全技术实现范式创新 。
上海大学李玉峰教授认为 , 网络安全技术要达到保险业所需要的“可保性”的基本要求 , 必须做到“五个可”:安全性能可量化设计 , 对安全性不能“模棱两可” , 要精准度量;安全成本可按需调节 , 按照用户需求进行多样化配置 , 实现性能和成本有机结合;安全保障可精准实施 , 能够实时监测威胁 , 快速启动安全预案 , 瞬时恢复受控状态;安全态势可实时呈现 , 对安全场景、内控机制、安全效果达到全域可视;安全链条可追溯取证 , 在“事后”进行成因分析和取证 。
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谈到 , 达成保险业所期望的“可保性”需求 , 靠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很难实现 , “封门堵漏”“杀马杀毒”等依赖先验知识的技术路线 , 无法达成网络安全保险的核心需求 。 为此 , 必须要探索网络安全新的技术发展范式 。 近十年来 , 我国科技工作者独有独创的内生安全理论和技术体系 , 一方面可以抵御网络空间未知风险 , 让基于“漏洞”“后门”的网络攻击化于无形;另一方面 , 通过动态、异构、冗余的架构技术 , 能够实现安全功能可定制、安全性能可度量可检验 , 为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创新、业态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
【网络安全|为网络与数据安全上一份保险】(采访人员 蔡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