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画大饼不灵了?( 三 )


花这么多时间,砸了这么多钱,Robotaxi企业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依旧遥不可期。比如,最近宣传迈入商业化收费进程的百度萝卜快跑,实际上只能在相对封闭、单一的路上试点运营,并且车上还需要配备安全员。
在马潍看来:“无人驾驶要想大规模地商业化落地需要具备三点要素,第一技术成熟度,第二法律法规容忍度,第三成本接受度。”目前相应的法律法规迟迟没有出台。而打造一辆无人车的成本极高,百度此前公布一辆无人车成本是48万元。
最难的是技术突破,既然是无人驾驶,那么Robotaxi企业需要解决一个司机面临的所有极端场景。大部分Robotaxi玩家能实现解决超过90%的行驶场景,但剩下10%甚至是1%的极端场景,则需要耗费比前面90%多得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谷歌已经投入了十二年花费了上百亿美金,接下来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没有人知道。”马潍指出:“Robotaxi的投资回报有极大不确定性。”
稍微财大气粗一点的玩家,比如百度、滴滴、谷歌还愿意继续烧钱投入Robotaxi,而其余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Robotaxi们,未来变得岌岌可危。
拼刺刀的时候到了2021年,投资人面对自动驾驶赛道的心态也变了。
“早些年,投资人投资自动驾驶项目没有什么章法,对于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也比较乐观。”易观分析师何奇对深途分析道:“过了这么多年,投资人意识到Robotaxi没法短时间量产落地。但投资是需要变现的,不少投资人有点儿急了,开始重点关注项目的商业化落地。”
单纯的Robotaxi业务难以支撑一家创业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玩家不得不另寻他路。今年拿到融资的自动驾驶公司,也大多讲起了新的故事。
比如,在原有的L4自动驾驶业务基础上,小马智行杀入了造车行业。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也宣布启动造车业务。百度也在年初正式加入造车大军,讲起了造车的故事。
但造车是一项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还很难见到回报的生意,并不适合所有玩家。李斌曾说,没有200亿元,不要造车。如今看来,自动驾驶公司投入造车风险重重。36氪报道称,小马智行的乘用车“造车”计划目前趋于停滞,位于上海嘉定的十余人造车团队也将面临调整,团队部分成员已经离开。不过,小马智行回应称,关于最近小马智行造车传言均为不实信息,正在持续稳步的进行自动驾驶产品化和商业化落地 。
一些玩家把目光转向了一些相对“冷清”的赛道。
比如:Robotruck(无人卡车)、智能驾驶Tier 1(一级供应商)、无人配送、Robobus(无人公交)……这些属于低风险、易落地,但市场想象空间没那么大的场景。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画大饼不灵了?
文章插图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于“等不来”的Robotaxi业务,自动驾驶玩家转型做商用车业务,反而更容易商业化落地。
“判断哪些自动驾驶赛道有前景,其实主要看两点,一看是不是刚需,二看能不能靠技术提高用户的体验。”马潍指出:“Robotaxi目前刚需程度不如商用车明显。我们国家商用车有200个品类,每一个品类的商用车都有自动化、无人化的需求。做好这些细分领域的服务,其实就能活得不错。“
与乘用车相比,运输行业面临着人力成本上涨、司机短缺、交通事故等诸多痛点,对自动驾驶有着更迫切的需求。而商用车主要面向的是一些相对封闭的场所,场景复杂度远低于乘用车,对于玩家的技术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更好商业落地。
还有一波玩家看到智能电动车爆火,准备转型成为智能驾驶Tier 1(一级供应商),提供符合主机厂要求的包含感知、决策、控制的整体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小马智行、Momenta、禾多科技等自动驾驶公司都将目光瞄准了这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