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为什么要给大脑这样的机会呢?
如果一件事你仔细、认真地考虑过,仍然不知道应不应该去做,那就意味着,去做的风险和收益是大致持平的。你既无法轻易把它放下,又很难迈过去「冒险」的这一关。
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明白:
这件事情再考虑下去也是很难有一个明确结果的,你只是在白白耗费时间和精力而已,不要把精力花在内耗上面,那样毫无意义。
你还不如让自己「头脑一热」,先冲上去,然后再考虑该怎么办。
要知道:关于一件事情,在没有去做之前,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很小的一个局部;更多的信息,你站在原地是看不到的 —— 你必须投入进去、展开行动,才有可能看到。
因此,我自己的一个信条就是:不要空想,要去行动。空想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有效信息,你所有的一切想法都只是揣测,只有通过行动,你才能真正知道事情的全貌是什么,对不对,好不好。
哪怕结果不如人意,我们也至少收获了经验,并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当然,「头脑一热」并不是说放飞自我,而是:不要把精力花在考虑「要不要做」上面,而是先去行动,然后再思考「如何做好」。
也就是说:先占个位、报个名,让自己没有退路了,再集中精力去找「预防措施」:既然不能回头了,那我怎么样才能把它做好,尽量避免出问题?
那么,占位之后,该做些什么预防措施呢?我自己的做法一般是:
- 考虑最坏的情况可能是什么,做好心理准备;
- 考虑事情可能会演变的几个方向,做好应急预案和 Plan B;
- 考虑事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指标,做好预测和监测,让自己知道事情是否按照自己所预期的发展……
3. 思考和行动的时间保持平衡我们可以把做成一件事的过程,大致分成两种行为,分别是思考和执行。
思考,指的是除了执行之外的所有行为,包括:权衡利弊,构思框架,设定计划,监测复盘……诸如此类。
执行,指的是按照设定好的计划和安排去行动、冲刺,让事情产生实际的进度。
一个理想的情况是什么呢?是这两种行为保持一个交错、间隔和均衡,也就是把一项任务分成一个个小阶段,每个阶段之前有一个计划,阶段之后有一个复盘,按照「思考 - 执行 - 思考 - 执行……」这样的步调去做,基本上保持1:1的均衡。
但实际生活中,更常见的是什么呢?是我们总是沉溺在自己的惯性里面。
打个比方:比如做完一项任务要7天,那么理想的情况可能是:第一天上午考虑要不要做,下午和晚上做计划;第二天白天执行,晚上复盘和做下一天的计划;第三天白天执行,晚上复盘和做第四天的计划……以此类推。
但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状态是这样的:
先花2天时间纠结要不要做,再花2天时间纠结怎么开始,然后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匆匆忙忙赶工,不过脑子,无暇思考,一心冲刺,终于在最后3天把事情做完……
这不是一个好的模式,因为它很容易使得原本可以做到80-90分的质量,最终可能只有60-70分。
所以,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是:
不要让自己长时间处于「思考」或者「执行」的状态里面,一定要不断地转换这种状态。要么从思考切换到执行,要么从执行切换到思考。
比如:我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分析者,所以我给自己设的规则是:严格限制自己「考虑」的时间。一个项目,我花在考虑「要不要做」上面的时间,不能超过这个项目持续时间的5%;花在构思「如何去做」,搭建大致框架的时间,不能超过这个项目的15%。
- 1月15日下午|6条全市首创!临港新片区发布首个综合性知识产权专项扶持政策
- 简约而不简单——GENEVA
- 张志东|广东神秘富豪张志东千亿身家,与马化腾是兄弟,来历不简单
- 打印竟然如此简单和便宜:惠普M232dw和华为PixLabX1打印机体验
- Pixel|2800元的谷歌Pixel 5a成老外眼中最好的手机之一:可惜没人关注
- 谷歌Pixel|谷歌Pixel 6 Pro经常没信号:官方推送更新修复
- Pixel|致敬OPPO Find N!谷歌折叠屏曝光:价格不到11000元
- Pixel|近6000块的谷歌Pixel 6 Pro被知名博主吐槽:体验太差 换回S21 Ultra
- 索尼|没有捆绑其他应用的网络电视盒子,什么牌子的电视盒子简单易操作
- Windows|看不懂电脑中的英文进程,不敢轻易关闭?教你简单避开重要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