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1999年,倪光南院士被联想扫地出门,干啥去了?82岁的他从未放弃( 二 )


1988年 , 在联想汉卡站稳脚跟后 , 倪光南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微机上 , 他带领团队研发成功了中国制造的联想主板和扩展卡 。 1990年 , 采用自主设计主板的联想微机在国内推出 。
联想式汉卡和联想微机 , 都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4年 , 倪光南也因此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截止到1994年 , 联想的销售额达到了47.6亿元 。 这十年时间 , 是倪光南和柳传志合作亲密无间的十年 。
然而随着国外电脑品牌进入中国市场 , 汉卡已经江河日下 , 联想要突破瓶颈 , 就必须寻求创新 。 此时 , 一个不畏艰难的科学家 , 和一个谨慎行事的企业家 , 互相之间出现了裂痕 。 他们 , 选择了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 。

02
技工贸 , 还是贸工技?
是优先发展科学技术 , 还是紧跟市场先赚钱?倪光南和柳传志关于发展方向的争论 , 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技术派”与“市场派”的一次决斗 。
倪光南坚定地认为 , 必须自主掌握核心技术 , 抢占制高点 。 他计划对标Intel , 从芯片设计入手发展“中国芯” 。
1994年 , 倪光南与复旦大学、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 中科院承诺由联想牵头 , 组织有实力的计算机企业一起参与 , 制定一个国家投资计划 。 但在最后一刻 , 此前和倪光南步调一致的柳传志第一次说了“不” 。
柳传志的理由是 , 芯片项目投入和风险巨大 , 不是联想的实力可以支撑 。 倪光南是“技术至上 , 并不清楚整个市场是怎么回事” 。 柳传志的路径是先利用成本优势占领市场 , 做大做强 , 再做技术开发 。
科学家并不在乎失败多少次 , 因为只需要成功一次就够了 。 但是企业家不这么认为 , 因为一失足就可能成为千古恨 。
两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 极度自信而又固执己见是他们的共同点 , 最终造成了水火不容的局面 。 每次开会 , 都成了两人的“争吵会” ,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大半年 。 直到1995年6月的那次会议 , 倪光南被解除职务 , 被迫离开联想 。
倪光南离开后 , 其主持的理想ASIC芯片、程控交换机等项目被陆续终止 。 1996年的一次大会上 , 联想从提倡了十年的“技工贸”道路转向“贸工技” 。 倪柳之争 , 画上句号 。
中科院的一位前领导说:“和倪光南同等水平的科学家 , 人数多于和柳传志同等水平的企业家 。 在二选一时 , 只能选柳传志 , 企业家在中国是稀缺资源 。 ”这段话 , 很好地解释了当时中国的现状 , 因为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

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 尤其是中国科技公司被美屡次制裁的情况下 , 我们还是忍不住去想象:如果当时走倪光南的技术路线 , 今日的联想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 , 将会如何?
即便是在被解聘之后 , 倪光南院士还是向联想呼吁“请不要解聘我的工作成果” , “希望我的这些工作成果 , 不要受到牵连” , 然而事与愿违 。
刚刚离开联想 , 一个叫李德磊的人就找上门来 。 倪光南回忆:“当时他非常急切地找到我 , 说日立美国突然哟啊停止外包给BBT(方舟科技前身)的一切项目 , 然后问我该怎么办 。 ”
李德磊在中科院计算所读研时与倪光南相识 , BBT是他实际控制的一家公司 。 当时李德磊在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 , BBT承担了日立芯片的外包业务 。 当时的中国芯片领域一片空白 , BBT却磨炼了一支CPU的技术队伍 。
这个技术团队 , 让倪光南眼前一亮 。 不谙世事的他 , 以为看到了重启“中国芯”的希望 。 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 , 为李德磊找人、找钱、找资源 , 自己却分文未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