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专访运去哪创始人周诗豪:物流生态的两大核心是价值分配和标准制定|36氪专访( 三 )


36氪: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人去认同标准呢?
周诗豪:更多客户用你的标准享受了服务、更多供应商通过你的标准连接找到了客户,其实这就是他认同了你的标准。我觉得难点在于如何扩大规模、传递标准,如果我们的标准和服务可以去找到更多客户和供应商,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自然他们就接受了我们的标准。
36氪:数字化在国际物流中能解决多大程度的问题?
周诗豪:我们不对重资产去布局,更多的话还是把数字化运营作为核心。
因为国际物流行业是运输实体货物的行业,运输本身是不能靠数字化单独完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只是通过数字化就能把货物运出去,不可能通过互联网把货送到远方,还是要通过车和船。在过去的2~3年中,国际物流的数字化是被用于企业之间的信息连接、指令下达和货物状态的追踪,以及更多解决方案的结合。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数字化真正意义上帮助行业完成的,提升效率的核心方面。
36氪:如何在国际物流场景中去理解生态?
周诗豪:一个是价值分配,一个是刚刚提到的标准制定,这两个应该是生态的核心。
一方面是说,跟物流行业的上下游、各个物流服务提供商,共同去构建一个服务标准、履约标准以及服务商品描述的标准体系,这是一个生态的前提,也是核心。另一方面,围绕这个生态,除了标准之外,还需要有价值分配逻辑和价值分配依据。
36氪:从技术投入的整个流程来看,数字化会解放什么样的岗位?
周诗豪:主要是数据录入和数据传递的岗位,占比大概最少在35~40%。
36氪:对于国际物流行业数字化来说,前期技术性投入的高成本是必须吗?
周诗豪:首先,在整个市场来说,物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相对C端来说、相对于亚马逊云或者阿里云这样的科技平台来说,这个行业投入的平均水平都不高。
其次,在能看到的整个行业范围之内,我们的技术投入应该是最高的。但我们仍是持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加大和保持高技术投入的比例,因为我们认为技术投入的边界和它的消耗产出比,远高于一些实体物质的投入,而且技术投入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和传播性是更好的。
数据密度越大的场景数字化程度越高36氪:现在整个海运物流的链条上,哪一部分的数字化程度更高呢?
周诗豪:我觉得码头和海关的关务是数字化最早产生变革和产生推动的地方,另外集装箱的海上运输或者拖车的运输发展也很迅猛。
36氪:为什么这些场景的数字化程度更高呢?
周诗豪:数据密度越大的、或者说用数据来驱动业务越直接的,起步也就越早。另外对资产使用效率要求越高的环节,它的发展会越快,比如像拖车环节就是。举例来说的话,无人装卸的数字化码头、海关的清关工程等等,都是用数据来驱动业务发展。数据密度越大,对资产使用效率越高、起步也就越早。
节点|专访运去哪创始人周诗豪:物流生态的两大核心是价值分配和标准制定|36氪专访
文章插图
运去哪在疫情期间支援行动
36氪:这与码头本身的硬件布局有关系吗?比如硬件布局的更完善,会不会软件也相对发展更快呢?
周诗豪:有一定关系,因为中国是最早开始数字化无人码头尝试的,硬件首先提升的是码头内部数字化作业能力。在内部数字化增长的过程中,码头作业人员及整个组织的数字化能力和意识也相应提升,所以会更早拥抱数字化变革。
36氪:哪个环节是数字化主要难点?
周诗豪:难点是全链条,任何一个单点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相对来说都还是容易的。但是难点在于串联,数据和服务散落在每个角色上,需要不断去和更多的供应商链接,连接各个港口和国家,但目前的问题是范围太大。全链条真正连接起来才能被客户看到,如果在任何一端去解决问题,但是另一端问题没有解决,会导致整个流程效率的提升不明显,导致客户的体验感觉不是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