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新就业形态

编者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新就业形态】编者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 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冲击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研究重点 。 每一次产业和技术革命都会对就业带来巨大冲击 , 部分工作岗位会被替代 , 但也会创造出新的、更多的就业岗位 。
近日 ,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发布了《“十四五”期间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报告 , 报告阐述了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及应对建议 , 再一次引发各方对数字经济与就业的关注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撰文表示 , 新就业形态是在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渗透的支持下、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的推动下出现的 。 当前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愈发成熟和广泛应用 , 3D打印、区块链、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新兴技术蓄势待发 , 未来将会进一步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 并由此推动就业形态的不断创新 。 对于数字经济领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 , 应秉承包容审慎的原则 , 对于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应持鼓励的态度 , 但同时也要加强规范 , 注意及时纠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 , 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扩大和功能增强、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新型商业模式的涌现 , 正在不断催生新就业形态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 。
这是李晓华的文章《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新就业形态》 。
1
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态势
新就业形态是相对于传统上需要与企业签署长期劳动合同、工作场所和时间固定的工作而言的更加灵活的就业模式 。 新就业形态能够增加社会福利 , 为各参与方创造价值 , 为数字原住民一代所青睐 , 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选择 。 对于参与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来说 , 新就业形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降低了就业门槛 , 意味着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工作 , 自己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更加灵活的用工方式和工作场所 , 让劳动者可以更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 , 也减少了上下班通勤中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成本 。 对于采用新就业形态的企业来说 , 可以增加用工的灵活性 , 降低办公场所的租金和用工成本 , 突破企业边界、更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 , 带动运营效率提高和企业成长 。 对于接受灵活就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广大消费者而言 , 由于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加充足和丰富、价格更低廉 , 扩大了选择范围、带来了便利、减少了支出 。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 , 远程办公等新形态对于遏制疫情扩散、快速恢复生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 进一步促进了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 人社部2021年7月的数据显示 , 我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的数据显示 , 2020年我国采用灵活用工的企业占比为55.68% , 比2019年提高约11个百分点 。 虽然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中包括了传统就业形态 , 但基于数字技术的灵活就业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估计 , 在2亿灵活就业者中大约7800万人是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 。
编者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新就业形态
文章图片
2
新就业形态的新特点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就业形态的不断涌现 , 居民就业呈现出多重的职业身份、多元的雇佣关系、灵活的工作地点、弹性的工作时间等新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