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的行为表现 以下创业公司匹配错误的是


创业精神的行为表现 以下创业公司匹配错误的是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字|穆胜
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智能经济迅速崛起,企业需要打破金字塔组织,寻找更灵活的组织模式,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近年来,在组织创新的声音中,真正取得成绩的企业寥寥无几 。科技公司显然是这一趋势的积极推动者,已经进入组织创新的深水区 。
01 如何让员工有心有力?组织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创造了一种机制,让员工获得更多的赋能(做的能力)和激励(做的意愿),让他们释放自己和组织的潜能 。
其实每个企业都有潜力 。退一步说,就是员工被打压的能力和意愿 。说得最多的,就是员工能盘活的所有资源 。
激励和赋权只是结果 。为了实现这一结果,企业一般要推动三大变革:
一是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企业开始打破横向的部门边界和纵向的层级,以更多灵活的小经营单元来作战 。很明显,如果还是按部门和级别划分,对员工履职是有好处的,所以没有必要跳出来创新 。
二是激励机制也在推陈出新,打破原有的僵化薪酬结构,让员工越来越多参与价值创造的分配 。很明显,如果还是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的模式,员工能拿到的钱是可以计算的,划水、摸鱼、表演都好,没必要跳出来创新 。
如果三是赋能机制更讲究即插即用,要基于业务需求批量复制人才 。还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人的学习曲线规律是一定的,企业的人才供给无法完全满足复杂的市场环境 。
突破这三点的难度可想而知 。不注意,鸡飞狗跳 。所以,关注组织创新的人很多,但敢拿真刀真枪实践的人很少 。叶公擅长这个很正常 。
科技公司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在组织管理上还不完全成熟,但好在没有历史包袱,他们的一些做法确实推动了组织创新的潮流 。
比如用灵活的项目体系实现协同,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门和层级的限制;再比如将股权和期权激励转化为长期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和公司共命运,部分刺激创业;再比如快速掌握知识沉淀的一线优秀做法,然后高效地分发知识(即使是信息流的模式).
突出的成绩使他们经受住了磨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这些只是“开胃菜”,这个时代需要一个“主菜”来撼动传统的金字塔组织模式 。
02 员工不只是在工作,更是在创造知识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知识”无疑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科技公司作为这个时代的原住民,拥有在数据、算力和算法上的丰厚储备,足以建立组织创新的独特优势——知识的高阶运行方式 。说白了,他们最有可能让知识汇聚并创造价值 。
在商业世界中,创造高价值的任务通常是由复杂的知识驱动的,尤其是在互联网世界中 。例如,APP中的一个功能模块位于多个代码后面;促销决策(什么产品降价,匹配什么商品等 。)背后是基于过去数据的供需模型;一种新的吸引力,在过去用户感知点的细化背后.
这些复杂的知识应该以“核心文件”的形式呈现,而这些“核心文件”的形成应该来自于员工的充分配合 。所以,员工表面上是在完成任务,实际上是在创造知识;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不过是将各类知识在应用场景中“变现”而已 。
如果科技企业能够打造知识管理的协同模式,让员工灵活快速地提取、整合、推送和实现知识,
那他们就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组织创新 。
科技企业家的判断可能透露了这种趋势 。李彦宏要求“三年之内,百度的工作效率要因为知识管理提升一倍 。”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管理的判断,更是对组织创新的宏观判断 。
李彦宏是信息管理专业出身,本身就有知识管理的底层思维;百度起家于Page Ranking技术,本身就是知识管理的获益者 。他们坚定地走向这条路径似乎是水到渠成 。
目前,百度内部使用的协同工具是“如流”,它建立在数据和知识中台的基础上,核心是AI技术,员工围绕不同的场景自由配置完成工作协同,打破了原来的层级限制 。
这种跨边界的协同,围绕各类知识(核心文档)的构建进行,本身又会沉淀更多的知识成果 。其他科技公司的“殊途同归”则更加印证了这种趋势 。飞书、钉钉、企业微信、Zoom等产品,都走在这条路上 。
传统企业并没有知识管理的传统,即使有,知识管理成果也大多沉寂为“死文档”;而科技公司天然具有知识管理的传统,稍加推动,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就可以实现 。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仅是巨头企业们争夺协同办公赛道的选择,更是他们对于组织能力提升的大胆尝试 。甚至,这是未来经济世界竞争格局的胜负手 。如流等产品以推动知识管理为核心,更靠近智能经济时代组织创新的本质——以知识为载体,让员工形成一种超级灵活的“维基式协作” 。

03 智能组织,未来组织的胜负手诚然,未来的组织模式可以用各种词汇来形容,但基础模型都是平台型组织(Platform-based Organization),平台型组织的高阶形式是智能组织 。
平台型组织,一是在需求侧灵敏获取用户刚需,二是在供给侧灵活整合各类资源,三是要激励个体、形成项目、生产知识、实现供需连接 。说白了,就是让合适的人带着合适的资源去攻打合适的市场目标 。
市场是第一位的,基于市场目标才能发起任务,“以事找人”是新时代的组织原理 。所以,要发挥平台型组织的最大威力,业务流、人才流、资金流一定是“三流合一”,即基于业务流(事)的推进来动态匹配人才流(人)和资金流(资源) 。显然,谁的配置效率更高,谁的市场绩效就会更好,背后反映出谁的组织模式更先进 。
这注定了此类组织的特征——数据化和在线化只是基础,还要实现算法自动迭代 。在过去,部分走在前沿的企业已经突破了“数据”和“算力”问题 。一方面,实时在线的大数据成为了标配,业务、人、财都上线了;另一方面,各种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算力也已经极度丰沛 。而未来,比的就是“算法”,即智能化 。
其实,平台型组织的高阶形式就是我多年前提出的“云组织”,如果考虑企业整体上云已经是大势所趋,算法是决胜关键,那么,组织创新的终点站必然是“智能组织” 。
放大来看,这种智能组织有如下特点:
  • 以用户为中心——快速抓取、甄别用户需求 。
  • 以场景为目的——快速构建场景,并提供场景所需的知识素材 。
  • 以知识为载体——快速抓取知识碎片,形成知识沉淀,推动知识分发,知识在组织内形成高效流动 。
  • 以中台为引擎——提供推动知识高效流动的中台引擎 。第一层是“业务中台”,即营销中台、视频中台等,其将资源打造为可供前台调用的“中间件”,大大提高了组织效率 。第二层是“(业务)中台的中台”,如百度的知识中台和AI中台,前者的本质是数据,后者的本质是算法,两者让业务中台真正实现了高效共享 。
其实,中台的建设思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组织创新思路 。大多企业想构建“万能中台”或“资源超市”,让前台实现资源无限随需调用,这是不可能的 。说穿了,这是要让中台强大到能够兼容林林总总的业务场景,把应该由前台解决,或由前中台协同解决的事情强行甩锅给中台 。
阿里等企业在经历了若干试错后,将重点放在了“数据中台”,这才是真正能够被前台复用的东西 。百度则更进一步,关注到了AI中台,这是一个进步 。组织创新的关键,在智能 。
以智能组织代表百度为例,不妨谈谈其组织模式的架构思路:
  • 第一层——技术底层由大中台的双引擎支撑,解决数据(知识)和算法(AI)的问题,百度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显然成为了组织的“底气” 。
  • 第二层——有了这两个引擎,知识才能够高效流动,快速提升组织效率 。一方面,基于知识的架构(核心文本),人与人的沟通和协作才能高效进行;另一方面,人因为加载了数据(知识)和算法(AI)而变得更加强大,人与机器实现了智能化协作 。显然,要达成这种效果,知识必须实现李彦宏所称的“feed化”,先有好的知识生产机制、鼓励大家把讨论、经验、教训沉淀下来变成知识,而后基于协作界面的需要,通过智能分发算法把相关的知识经验推送给可能需要的人,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 。
  • 第三层——知识的高效流动,带来的是对于场景的精准支撑、轻松驾驭 。这里,知识的“feed化”同样意义重大,即基于场景标签的需要,通过智能分发算法把相关的知识经验推送给可能需要的人 。
  • 第四层——场景里的如鱼得水,最终会反映在用户丝滑的体验感上 。

创业精神的行为表现 以下创业公司匹配错误的是

文章插图
那些首先在AI上沉淀的企业,可能会得到市场(尤其是先知先觉的资本市场)的积极反馈 。今年年初,百度市值首次过千亿,股价一路飙升,正是市场重新审视百度的价值的证明 。
如果百度在人力资源效能(人效)这个“硬数据”上真正实现李彦宏所言的“翻倍”,那么,其组织能力的提升就无需证明了,组织创新也可以宣告初见成效 。因为,只有平台型组织或智能组织才能实现对于组织模块的高度复用,才会导致人效如此迅猛地提升 。
【创业精神的行为表现 以下创业公司匹配错误的是】说白了,战略上的宏图大志并不稀缺,组织上的一砖一瓦才是真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