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三 )


2019年4月 , 亚马逊公开了旗下的库伊伯(Kuiper)项目 , 并且通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一份申请 , 计划将3236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 。 根据已公布的资料显示 , 这些近地卫星包含在367英里高度的784颗卫星、在379英里高度的1296颗卫星 , 以及在391英里轨道上的1156颗卫星 。 值得注意的是 , 亚马逊还在今年7月收购Facebook的卫星研究团队 , 以及附带的知识产权和设备 , 据称 , 这一团队拥有十几名卫星互联网专家 。
虽然看似前景光明 , 但科技巨头们对太空的连续染指并没有那样讨人喜欢 。 有不少业内人士曾表示质疑 , 称SpaceX、亚马逊等巨头或许会利用卫星网络为自己创造竞争优势 , 就像当年Facebook的Internet.org合作计划那样 , 在印度等地区的服务中将竞争对手的网站排除在外 。 这实际背离了各种组网项目诞生的初衷——实现全球互联网普遍覆盖的理想 。
基于对类似情况的担忧 , 参与到卫星组网计划中的“国家队”开始逐渐增加 。
去年底 , 欧盟签署了一项类似于星链的近地轨道项目 , 将为欧洲的政府相关机构提供安全的安全通信 , 还可以为偏远地区提供卫星网络服务 。 欧洲国家希望共同斥资60亿欧元(约73亿美元)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卫星网络项目 , 以改变目前欧洲在卫星网络上落后的局面 。
今年11月初 , 卫星运营商OneWeb创始人格雷格?惠勒(Greg Wyler)向卢旺达航天局提交文件 , 希望向地球轨道上发射数十万颗卫星建立太空互联网 , 而他背后正是卢旺达政府;这之后不久 , 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也披露了其“球体”(Sphere)卫星项目的进展 , 按照他的说法 , 俄罗斯将在2024年建成太空互联网 。

图片来自Yandex
在中国 , 类似的卫星互联网项目同样正蓄势待发 。 早在去年4月 , 国家发改委就将卫星互联网列为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 , 而一年后 , 国资委又发布了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告 。 从已公布的消息来看 , 这家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 , 也是国资委公布的央企名单中仅次于电信、联通、移动之后的又一家通信运营商 。
在种种因素驱使下 , 参与到多样化互联网解决方案探索道路上的选手只会更多 , 但基于这些项目的巨大成本和开发难度 , 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只靠自己完成布局全球的壮举 。 可以预见的是 , 未来通过收购入局和增强实力的科技企业还将逐渐增多 , 而各国对高空和近地轨道网络项目的布局也不会停止 。 至于谁将在这片新战场上拔得头筹 , 还需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