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Google|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文章图片

Google|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文章图片

Google|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始于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的Project Loon高空气球互联网计划 , 一向被外界视为谷歌“连接世界”计划的实际体现——直到今年1月 , 谷歌宣布彻底关闭该项目为止 。 而在这之前 ,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 Project Loon是比“星链”(Starlink)更为经济实惠的无线网络服务 , 在同类型服务中也更有机会进入商业化阶段 。
时至今日 , 这种声音依旧在行业内回荡不息 , 甚至引起了一些巨头的兴趣 。 据日经新闻报道 , 软银公司近期正计划重启遭谷歌放弃的Project Loon 。 按照软银的规划 , 其最早将于明年1月发行首批可持续发展债券 , 为该项目筹集约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68亿元)资金 。 值得注意的是 , 软银还在今年9月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手中接受了200余项相关专利 。
看起来 , 软银的入局似乎让Project Loon再度有了焕发生机的希望 。 但纵观全球各种高空互联网、海底电缆和近地轨道互联网相关项目 , 能够独立走到大规模落地阶段的选手极少 。 纵使软银有着运营商多年经验和背后的雄厚资本 , 要完成谷歌的未竟之志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

图片来自Yandex
Project Loon:谷歌失败的气球游戏就如同上文所述 , Project Loon这一项目源于谷歌两位创始人对高纬度气球的痴迷 , 将其付诸实践的则是连续创业者迈克·卡西迪(Mike Cassidy)——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硕士 。 在他们2013年做出的初版计划中 , 一系列于平流层漂浮的氦气球将组成环绕全球的通讯网络 , 为全球因各种原因无法触及互联网的30亿人提供接入服务 。
最初 , 这套系统的简陋程度让人难以想象 。 Project Loon团队甚至直接将信号中继设备挂在气象气球上 , 然后让它升至10公里高的空中 , 再检测是否能收到信号 。 经历一段时间的失败和改进后 , 他们也只是对中继设备进行了略微改造 , 包括将其挂载装置换成模块化的铝制载具、加上金属聚酯薄膜覆盖以抵挡辐射和温差变化、搭载太阳能面板提升供电能力等等 。
这使得Project Loon的气球成本较低 , 按照谷歌披露的数据来看 , 单个气球的成本只需数万美元 , 而与之功能相当的微型卫星仅造价就要数亿美元 , 算上发射成本甚至更高 。 此外 , 气球的发射频率也要远远高于卫星 , 到2014年 , Project Loon已经可以每天放飞20个气球 。
成本低廉是外界看好该计划商业化的理由之一 , 但要注意的是 , Project Loon的缺点也很多 。
一个例子是 , 在气球降落时 , 变幻莫测的天气很有可能搅乱飞行路线导致事故发生 。 2014年6月 , 就曾有气球降落时意外勾到部分电力线 , 造成华盛顿附近小镇部分民舍停电;
此外 , 因为依赖风流进行移动 , Project Loon的应用范围受各国政策影响较大 。 基于此 , Project Loon长期以来只能在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业务 , 因为它们的大气层管制较为宽松 。

图片来自Yandex
种种不利因素 , 再加上谷歌后期将新兴业务重心转向自动驾驶等领域 , 致使Project Loon的商业化运作迟迟无法顺利进行 , 亏损愈发严重 。 同时 , 接手该项目的技术大佬也相继出走 , 包括卡西迪和他的“接班人”汤姆·摩尔(Tom Moore) 。 最终 , 无线天线公司Quintel前负责人阿拉斯泰尔·韦斯特加思(Alastair Westgarth)于2017年挑起了这一重担 , 但他仍然无法扭转商业化上的不利趋势 。 今年1月 , 他用一篇博文无奈地宣告了Project Loon的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