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别人创业的感受,创业感悟总结


听了别人创业的感受,创业感悟总结

文章插图
大家好,我们是三班的三位创始人,——Luke,黄有灿,步眠 。
在过去,有一个习惯,在这三个类中定期向用户报告我们的一些最新想法和趋势 。但是,这一年来,我们似乎还没有以这种方式与你见面汇报和交流 。
今年,其实是三班创业第五年 。在所有的创业公司中,只有不到5%能活5年以上 。
我们很高兴我们还活着,我们也可以为行业和用户创造一些价值 。
另一方面,今年也可能是我们创业以来经历的最特殊、最动荡的一年 。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背景 。
1.去年b轮融资完成后,分三堂课提出了“追求更强的业务能力,用业务能力捍卫教育理想”的口号——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我们认为市场已经到了一定的临界点,需要加快追求业务增长,提升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在市场上更稳地站稳脚跟 。
2.今年疫情确实全面加速和催化了在线教育的进程,带来了整个在线教育领域的流量战和营销战 。尤其是在以K12为代表的一些领域,今年无论是在投放、客户获取、增长方面,厮杀都异常激烈,堪称时代窗口级别的大战场 。
2020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产品进行了全面升级,扩大了团队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我们不断加大流量投放和营销,开始了全速冲刺,并在这个基调上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 。
到现在,这一年已然接近尾声,回看起来,这一年的得与失都不少 。
关于“德”,我们看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升级了很多系统能力,确实做了一些不错的课程产品,帮助了很多人 。
但是,相比之下,我们想坦率地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今年的“失误”,以及背后的一些思考和挽回 。
我们最大的“损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
作为一家教育公司,在一个很多基础条件、产品模式、供给交付能力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领域内,想要以更快速度追求极致的大规模增长,则必然会遭遇一些“失速”的问题 。
具体来说,既然我们把“增长”作为第一目标,那么更多的资源和关注自然会依赖于营销和增长 。
因此,我们今年可能在一些本末倒置的产品、服务和销售上做出了一些决定 。
比如,我们一些产品升级改版的第一落脚点往往放在“收益”或“转化率的提升”上,但在“用户价值”和“长期发展、长期竞争力”的思考上存在一些不足 。
有几件事很有代表性 。从现在开始,我们会特别不满意 。我们不妨和你分享一下—— 。
1.今年4月和7月,我们小规模推出了两款“会员”产品,购买人数超过200人 。最初的想法是有一个更轻的产品来快速增加收入和规模 。然而,发布后不久,我们发现这件事似乎并没有比——的每个成员产品都“轻” 。我们可能要一个月组织几次直播互动问答,才能真正让购买的用户觉得有价值 。
然后,因为在这期间,我们一直把思维集中在“什么产品长得更大,规模更强”,因为前两个成员明显感觉很难快速规模化,慢慢的我们投入资源和内部注意力 。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的2-3个月里,有些权益履行得不好(比如分享这些每月的大咖直播);
2.在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收入的增加,我们的内部销售团队一直在扩大
建 。但销售这个事吧,永远是这样,当你的人员规模在快速增加,还要求进来的人要快速产出业绩,同时一些配套的管理能力和资源还不一定能快速跟上,那肯定也会带来各种问题 。
有个阶段里,我们的一些销售团队同事因为肩背着业绩的压力,确实会存在那种“不问三七二十一,也不管用户是不是真的适合+需要我们的课程,反正我要先想办法把课多卖点出去再说”的状态 。
虽然不是所有销售都会如此,在一些第三方机构统计的投诉量排行榜里,三节课也一直处在很低的位置,且我们也一直在改进,也让一些业务专家们深入到销售一线工作去提供支持,但实打实的说,确实在这一年里有一些用户在我们的小课社群里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曾经遇到过挺不好的体验,因此而指名道姓要公开投诉和吐槽我们的也不少 。
3.从6月开始,同样是以提升客单价和转化率,加速收入增长为目的,我们在“启航计划”和“操盘手计划”两门课程下,都上线了一个“承诺能帮你拿到一线互联网公司Offer,但需要筛选审核”的班期,当然它的价格也更贵 。
这个产品推出时的另一个背景,是我们在上半年里,确实对于我们的产品和就业推荐服务感觉还挺有信心的,也在“就业推荐”方面看到了一些特别积极的数据——以三节课的运营新人启航计划为例,我们在上半年为我们的课程优秀学员提供的就业推荐服务,最后的Offer获取率高达70%以上 。
但同样回过头来看,这类就业班型的产品,本身就很难是一个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产品,也注定会让一部分付费用户体验不佳 。
同样,在对内工作方面,今年内,为了追求高速增长,我们一直在以很激进很快的节奏来扩大和不断调整组织,这导致我们虽然业务上有发展,但组织能力始终还是比较薄弱的,组织的稳定性也不够 。
上述种种,皆可被看作是我们在今年的“失” 。
如果你也在教育行业工作,你大概会知道,今年的在线教育市场节奏和变化有多快,在投放、流量和增长侧的厮杀有多惨烈,也大概能想象到我们在做出各种决策的背景 。
这一年,我们就在诸如此类的种种变化、挑战、决策中一路前行至今,经历了多次重要战役和业务组织调整,目的始终只有一个:追求更快的增长 。
但也确实,走过所有的这些旅程之后再来回望,你对于“一家公司要不要求快”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
临近11月时,我们内部开始有了些不同的声音——有人提出,我们这样的状态和思路,是不是有点违背了教育类业务的基本规律?或者说,在一个产品模式、供给交付能力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领域内,就要大干快上式的追求极致增长,会不会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还有人提到,我们虽然在极速追求增长,但这种牺牲了组织能力、部分长期思考的增长,真的是可持续的吗?
这样的声音在内部迅速发酵,并引发了我们内部长达一个月的认真反思 。
我们的讨论,一度还深入到了“假设保持今年之前的状态,继续往下做2年,我们还会喜欢自己在做的事吗”以及“如果今天放下一切要从0开始重头做起,我们会往哪里走”这样的层面上 。
当然,还挺幸运的,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义无反馈的想要把“用户价值”和“长期主义”作为自己思考判断的第一逻辑 。
最终,围绕着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论证,转化成了一次重要的方向性修正——
我们将把公司在C端业务上的第一目标基调从“快速做大”变更为“优先做稳” 。
这里的“稳”,既包含了业务上的稳定健康增长,也包含了产品价值、口碑和内部组织能力上的稳固性能得到持续增强 。
这背后,也隐含着我们对于成人新职业教育赛道当下阶段的理解——这个领域确实不像K12那样,供给交付能力已经足够标准和成熟 。
在这样的领域里,如果一味只关注增长速度,可能确实不太符合市场现状和基本规律,或者说,即便真的像我们这样短期实现了增长,长期也未必健康 。
有人说,这一转变对我们的意义,可能堪比“遵义会议” 。
随之而来,我们也有了几个可能会直接跟你相关的决策——
1.我们会重新把“口碑”而不是“增长”作为第一指标来看待,对内也正式明确和要求,无论是学习顾问团队、教学&班主任团队,要关注考核的首要指标都是“用户满意度”和NPS(口碑推荐率) 。
2.对于一些之前没有做好或存在硬伤的产品,例如上面提到的两个会员产品,我们会即时开启跟用户之间的沟通,停止服务并保留部分权益,同时会面向那些没有在产品中感受到价值的用户提供全额退款;
3.三节课旗下的“有招”APP将与原有“三节课”APP合并,合并后的APP将保留“三节课”命名,所有三节课的课程均可在新的三节课APP内进行学习 。后续我们也将基于新的三节课APP持续进行升级迭代,强化并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移动端学习交付体验 。
4.三节课今年的几个主打课程产品,包括运营启航计划、产品经理启航计划、用户增长专家培养计划、操盘手培养计划等,均将会基于“如何让这几门课程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变得更大”来重新思考,进行升级和迭代 。
迭代过后,有些课程会加入线下内容和环节,价格变得更高;有些课程则会在产品形态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价格会变得更低以让更多人能够获得价值 。
这些课程目前正在迭代升级中,预期从12月中旬开始,完成迭代的课程将会陆续上线跟大家见面 。届时跟大家见面的,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致力于“长期陪伴用户们一起成长”的产品,敬请期待 。
5.我们也会重新基于三节课的新媒体矩阵和APP加强我们的优质内容生产和供给能力,作为一家有志于“影响和帮助更多人”的新职业教育公司,我们认为优质内容永远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更应该长期依赖的能力 。
所以,大概你会从现在开始,就会陆续看到我们有更多优质的内容会通过各种形式向你提供 。
人生往往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创业亦一样 。
你总会面对很多决策和纠结,也总会遇到各种疑惑迷茫 。如果你心中有一些能够去长期坚守的答案,以及身边有一群能够长期围绕着一个念想同行的伙伴,在应对这些种种问题时,才会更容易一点 。
很幸运,在经历了这一年的种种后,在三节课这家公司里,仍然有一群人只是因为简单的想要踏踏实实能帮助到更多年轻职场人成长而聚拢在一起,在持续耕耘和努力着 。
他们相信和期待的,是自己从无数用户身上看到的变化,和发来的感谢 。
兜兜转转一大圈后,这永远才是教育最让人能找到价值感和认同感的地方 。
最后,2020年还挺特别的,希望在这特别的一年里,我们所有人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没有白费 。
与你共勉 。也期待一起继续相伴同行,共同成长 。当然,也欢迎继续监督和严格要求我们 。:)
- End -
【听了别人创业的感受,创业感悟总结】接下来,继续同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