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稳住,小米汽车能赢( 三 )



二是小米汽车的上量速度快 , 很多资本市场朋友预计 , 上市3年内达到30万级的销量 , 要知道30万级在汽车行业绝不是代工厂能达到的产能水平 。 当前的造车新势力没有一家的产能能达到30万 , 其产能提升的难度可想而知 , 小米必须布局制造环节 。
三是资质问题 , 行业里一度传出了小米汽车收购宝沃换取资质的问题 , 老李想说 , 资质虽然重要 , 但不致命 , 尤其是对小米这样的头部公司 , 只要按照制造业的规则走(自建制造和供应链体系) , 政策不是问题 。
永远不要低估成功过的人
小米汽车的一举一动和雷军有很大的关系 , 看懂了雷军也许更能看懂小米 。 一级市场有句名言 , 投资关键要看人 , 一流的人能把三流的生意做成一流 , 三流的人能把一流的生意做成三流 。 这个规律在智能电动车产业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 , 其创始人都是成功过两次的人 , 如果从资本行业的江湖地位看 , 雷军的地位和影响力都要远远超过其它人 。 每当看到这一类创业者 , 投资人都会选择相信 , 如果这批人创业不成功 , 也没有人能成功了 。
很多人都在讲雷军对小米的创新是一往无前 , 但老李认为更重要的是初心 , 雷军在十年前为何做小米?初心是希望能够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做国产品牌 , 希望做全球最好的手机 , 卖到同行一半的价钱 , 可以照顾全球每一个消费者 , 今天做小米汽车也是一样 。

在这个初心下 , 小米的战略是什么?小米的发展战略就是一部创业企业的教科书 , 教给大家如何用现有的资源把产品做到极致 , 教给大家用互联网、软件和硬件思维打造新的体验 。 所以 , 当大佬们再做一家新公司 , 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 这是投资人的机会 , 面对小米汽车 , 唯有相信 。
如果说创业是一场“顺风”的比赛 , 那么改革则是一场“逆风”的比赛 , 雷军是为数不多在“顺风”和“逆风”中都赢过比赛的企业家 。 在小米创业的同期 , 雷军一手打造的金山陷入困境 , 出于对金山的热爱和命运的担忧 , 雷军选择了回归 , 双线作战 , 一边在小米创业 , 一边在金山改革 。

雷军回归金山是一个传统的公司摆脱路径依赖 , 改变自己既有基因的故事 , 也是一个关乎企业如何进化、实行管理变革的故事 。 2010年的金山已经被市场边缘化 , 对于一家创立了20多年的传统通用软件企业 , 想要赶上移动互联的风口 , 拥抱崭新的商业模式 ,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但是雷军做到了:大刀阔斧改革 , 开启了关停并转、包产到户、放水养鱼、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五步战略 , 把金山从深渊中一步一步拉了上来 。
小米刚刚宣布造车的时候 , 合伙人经常给大家讲雷军创业的故事 , 雷军是创业者也是投资人 , 合伙人也是创业者和投资人 , 但段位远远低于雷军 , 所以 , 每次讲到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点 , 合伙人常说一句话:面对雷军这样的成功者 , 相信是最明智的选择 , 相信“相信”的力量 。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 大家经历了太多的“一往无前” , 但老李更喜欢“生生不息” , 在金山转型史《生生不息》的一书中有一段题记 , 在此送给大家 , 适用于所有创业者 , 期望能给工作和人生带来启发:
《周易》有云 , “生生之谓易” , 意即生而又生、生生不息、革故鼎新 , 它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 。 延展到企业 , “生生不息”就是持续“进化、变革、转型与再造”的精准复合体 , 它是雷军口中“道”“法”“术”哲理的完美演绎 , 它包含了跨越一切的无限可能 。 无数企业家和管理者都在探寻企业基业长青的密码 , 这个密码可能就蕴藏在“生生不息”深邃的内涵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