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听|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随身听|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文章图片

随身听|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文章图片




“现在电子产品那么先进 , 音效却是不及当时” , 这是一个伪命题 。 首先 , 我是一名音响发烧友 , 更是一名DIY发烧友 , 超过30年的发烧经验 , 从以前模拟时代的磁头放大器到数码时代的DAC解码器、晶体管前级、电子管前级、晶体管后级、胆石后级、信号线、喇叭线、音箱都能独立设计并制作 , 模拟年代 , 用松下的AN360制作的磁头放大器 , 打败众多的名牌厂制机而赢得口碑 。



但磁带模拟设备有致命的弱点 , 本底噪音非常的大 , 普通的机器的信噪比只能达到30-40db , 优秀的50左右 , 顶级的录音棚设备也不会超过70;动态比较差、失真比较大 , 即使用上廉价的杜比B或昂贵的杜比C系统也未能取得好的效果 , 天价的杜比A系统只能是录音棚设备 , 磁带系统太容易受影响了 , 磁带的质量、磁头的磨损、清洁度、方角位及录音等等都会损害音质 , 我收藏的带子中音质最好的是一盒飞利浦出的保罗-莫里哀音乐和宝丽金出品的一些带子 , 但也只能是封存收藏 , 1996年以后再没听过磁带 。




有人会说:认为磁带不如CD好听的 , 肯定是没有听过优质磁带和优质播放设备播放磁带的声音 , 如果听过开盘机和金属带的声音会马上否认CD是最好听的 。 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准确 , 应该说顶级的模拟系统和顶级的CD机都能完美的还原声音 , 优秀的CD机 , 你也绝对听不出所谓的数码声 。 家用磁带机的声音 , 其实将普通CD机将高低音进行衰减后差不多或更差 , 现在玩家用磁带机的只是一种情怀 , 但声音确实不敢恭维 , 就像人捂住嘴蹲在地上唱歌的感觉 , 玩开盘的也只是摆显 , 只是有客人来的时候让你听一会儿 , 试问有多少人每天都会听开盘机2-3个小时的?软件有多少?来源又如何 , 难不成是通过CD转录的?那就更可笑了 。




当然 , 廉价CD机的声音确实存在很多缺陷 , 但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CD机比不上磁带的声音 , 有动手能力的发烧友 , 完全可以通过合理摩机对CD机提升 , 在我的摩机经验里 , 最能获得完美效果的是飞利浦950-951 , 解码是DAC7 , 也就是SAA7350+TDA1547 , 没摩过的 , 只能用中规中矩来说 , 高音不刺耳 , 低音不浑浊 , 人声也比较自然 , 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到喉不到肺 , 总缺点什么 , 但英国的deltec公司同样的却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 , 关键来说不是1547不好 , 而是用不好 , 1547芯片不但左右声道独立 , 并且数字和模拟的电路都是独立的 , 用同一个电源为这么多电路同时供电 , 当然出不了好声音 。


【随身听|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我现在用的系统是飞利浦CD951(加四个变压器摩过 , 两个为模拟输出的左右声道 , 一个为TDA1547解码芯片的数字供电 , 一个为TDA1547的模拟供电 , 全部使用有源伺服电源 , 机内所有跳线全部用特氟龙外皮的单支银线换掉)+自制的胆前级(SRPP电路 , 分体电源 , 四个变压器 , 左右声道高压240伏稳压各一个 , 灯丝左右声道各一个 , 国产的6N11J已能获得完美音效 , 淡淡的声音更有磁性)+自制的晶体管后级(两个变压器左右声道独立供电 , 差分输入 , 输出管2SC5200、2SA1943 , 无保护电路 , 开机无冲击)+自制两分频实木全封闭音箱(低音为惠威的D6 , 高音为铝带 , 分频器自制 , 经过近一年的调试取得完美效果) , 所有信号线、喇叭线全部用单支特氟龙外皮的银线编织 , 全套系统轻松挑战10万元级设备 , 也绝对没有什么数码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