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当人工智能有了情感,人类未来该如何自处?( 三 )


作为一种已经存在的技术,人类增强几乎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从只能够增强机械智能,发展到思维智能和情感智能的增强。
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人类的增强和改造将无法在奇点中存活,且我们的理由非常合乎逻辑。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增强型的人类,表现为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毫无疑问,增强的人类将优于未增强的人类,因为其人工智能部分可增加价值。现在,我们再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可能同样优于单纯的人工智能,只要人类智能部分能贡献一些人工智能不具备的东西。
但问题在于,在奇点概念中,人工智能将在各个方面优于人类智能,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生产出一个“更好”的人工智能版本(我们将其称为HI)。那么,人工智能生产的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比人类增强版的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更好。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将失去与人类合作的动力。结论是,在人类可以控制人工智能的范围内,人类智能+人工智能(HI+AI)的版本是可行的,但基于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理论,更有效的人工智能更有可能存活下来,最后将导致不与人类智能合作成为对人工智能最有效的策略。
末日场景
博斯特罗姆认为,如果出现了人工智能“超级智能”,末日情景是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他指出,在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实体中,未必存在仁爱等人类品质。这表明人类作为物种的存在将有处于巨大危险。例如,假设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智力差异,大致类似于人类与蚊子之间的智力差异。如果人类认为彻底消灭蚊子不是什么大事儿,那么人工智能在将人类视为蟆蚁,并彻底灭绝人类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三思而后行?
物种进化的下一阶段?
当然,我们也拥有一个合理地应对高级人工智能的出现的积极方式,就是将其视为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就像人类从“低等的”、不那么聪明的猿类进化而来那样,一个高级的人工智能,将以人类为基础进化出来。前面讨论的电影《人工智能》就预示了这种可能性。在那部电影中,人类已经灭绝,地球完全由人工智能管理。我们能否接受这种情况可能取决于我们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以及我们是否认为新兴的超级人工智能比人类“更好”。但是,要人类接受这样的想法可能存在相当大的阻力,这也意味着,人类接受超级人工智能,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影|当人工智能有了情感,人类未来该如何自处?
文章插图
电影《人工智能:灭绝危机》(2018)剧照。
当人工智能变得足够聪明的时候,它可以在机械、思维和情感这三个领域,都优于人类的智能。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奇点场景。我们的观点是,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它最终将是不可避免的。市面上已经有不少流行的电影,让我们初步领略了奇点到来之后的可能场景。
和所有大规模的技术变革一样,奇点导致的后果存在无数的可能性,从乌托邦式的(人工智能负责工作,人类负责享受),到灾难性的(人工智能彻底淘汰人类)。但在这两个极端场景的中间,存在一个相辅相成的领域,即人类有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来增强自己的能力,就像今天我们经常使用机械辅助工具那样。不幸的是,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帮助人类可能不符合人工智能自身的利益。相比之下,奇点将使目前的社会由思维经济向情感经济的过渡,变得平淡无奇、无足轻重。
本文选自《情感经济:人工智能、颠覆性变革与人类未来》,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