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花了几十块钱,买了微信朋友圈“人设”( 二 )



印象管理 , 不能失“度”
玩着玩着 , 怎么味道变了?大部分人发朋友圈 , 是为了写出真情实感 , 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 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 寻求互动来维护关系 , 不失为一种网络时代高效的社交模式 。 不过你看到的云淡风轻 , 也可能是精心设计的“数字化展演” 。 线下的舞台 , 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 前台是演出场所 , 直面观众 , 演员扮演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角色 。 后台是观众看不到的区域 , 演员在这里化妆 , 为登台做准备 。 这种逻辑 , 在社交媒体上同样适用 。 微信朋友圈是舞台 , 微信好友就是观众 , 为了维护形象 , “表演者”为了自我呈现 , 会采取措施 , 进行印象管理:在“后台”P图 , 字斟句酌精编文案 , 之后发到“前台”——朋友圈 , 呈现给“观众” 。 这些“观众”通过朋友圈分组被遴选出来 , 并隔离开来 。 “观众”也会通过发布者朋友圈里碎片化的内容 , 逐步勾勒出他的形象 , 调整对他的印象和态度 。 “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假装 , 通常一个人会成为他所扮演的角色 。 ”这是著名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对“表演和真实”之间关系的看法 。 对普通人而言 , 印象管理 , 适度就好 , 应根据自身的习惯和定位 , 保护好隐私 , 合理把握自我呈现的度 。 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点赞 , 过度在意朋友圈“人设”经营 , 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印象维护中 , 以至于迷失自我 。 比如当你发现 , 自己打造的某个“人设”更受欢迎 , 更容易获得点赞 , 更方便开展业务 , 就很容易在“人设安全区”中躺平 , 不敢尝试新事物 , 难再发现新的自我 。 还有人担心现实中的自己 , 不如朋友圈打造的“人设”完美 , 得不到朋友圈好友的点赞 , 担心自我塑造的形象崩塌 , 或尽力掩饰自己 , 或向“人设中的自己”靠近 , 甚至沉浸于朋友圈中的假的自己 。 这些都容易造成认知偏差和更多的焦虑 。 还有个别人 , 借用他者的素材发朋友圈 , 营造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氛围 。 如果出于自我鞭策的目的 , 那倒也无妨 。 值得警惕的是 , 有人出于利益目的 , 为树立所谓高大上的个人形象 , 打造虚假“人设” , 引导“观众”对其产生错误判断 , 然后实施误导、欺骗行为 。 潜在的危害 , 值得警惕 , 需要观者仔细甄别 。 朋友圈虽好 , 但不能失去警惕 。 社交媒体上渴求关注没有错 , “人设”也可以有 , 但别变味儿、走形儿、让本我成为“镜中我”的附庸 , 甚至触犯法律 。 别让自己的生活 , 毁在朋友圈的“人设”上 。 生活的真正核心 , 是好好经营自己 , 敢于面对自己 。 在真诚面前 , 什么“人设” , 都是浮云【蓝皮书|花了几十块钱,买了微信朋友圈“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