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1到100万 中国新冠药物从论文“落地”成订单

“JS016与跨国药企礼来制药另一款抗体联用已在全球15个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 , 在全球分配药物超过50万剂 , 订单超过100万剂 。 ”11月22日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对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通过与国际药企开展合作 , 其团队的研发成果已经在全球用于新冠感染者的救治 。
时钟拨回2020年5月26日 , 与这一药物发现相关的论文才刚刚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 文章介绍了两种高活性抗体 , 其中一种在灵长类动物试验中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感染 。 论文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 CB6(产品名为JS016)作为临床用药的候选者值得进一步研究 。 ”
从1篇论文到50万剂用于一线救治的新药 , 再到100万剂订单 , 我国新冠特效药研发此次用了仅仅一年左右时间 , 这在创新药物研发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蒙住”病毒 , “精选”“精雕”获得抗体分子
“新冠病毒‘进门’要有‘钥匙’打开细胞上的‘锁’ , 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之后 , 病毒的膜囊和细胞膜融合 , 前者将遗传物质释放到了细胞里 , 形成新病毒后释放到细胞外 , 再侵染别的细胞 。 ”严景华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步骤可以作为药物的靶点加以利用 。
JS016就是利用了“钥匙”这个靶点 , 严景华形象地将药物作用原理比作“蒙钥匙” 。
“蒙钥匙”的中和抗体是从患者的外周血记忆性B细胞中通过单细胞技术“精挑细选”找到的 。 非常有趣的是 , 病毒的蛋白在“插钥匙”前后形态会变 , 像是有“弹开钥匙”的动作 。 为了确保分离到的抗体“蒙住”钥匙 , 团队将病毒(表面蛋白)—抗体复合物与病毒(表面蛋白)—细胞受体复合物进行了分析 , 先在结合动力方面证明前者的结合力确实比后者强大;后又在结构方面证明抗体与受体在病毒蛋白上结合位点重叠 , 有“占位”效果 。 因此 , 抗体能够阻断“钥匙”插入“锁眼”中 , 病毒就无法通过这个门进入细胞 。
严景华表示 , 成为临床药物的抗体分子需要尽力做到“无懈可击” , 基础研究必须考虑周全 。 例如 , 为了避免抗体到体内变成“坏抗体” , 团队还对分离出来的中和抗体进行了“精雕” , 大大降低了使用安全性方面的风险 。
4个名称 , 揭示通往临床的3步走
十年、十数亿美金、大量人力投入 , 是一个创新药从实验室完成转化的常规成本 , 仅靠研发团队的力量往往难以应对 。
那么 , 一个创新药究竟该如何高效走完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的道路?这项命题在中国的创新药研发中 , 至今没有成熟的道路 。
JS016给出了自己的模式 , 从它3个不同阶段的名称(CB6、JS016、LY-CoV-016)上可以略知一二 。
CB6是它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名字 。 疫情初期 , 在科技部、中科院专项支持下 , 严景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合作开启研究工作 , 分离鉴定出几十个全人源抗体基因 , 经过反复试验比较 , 于2020年2月下旬筛选出了具有高效中和活性的抗体药物 。
【细胞|1到100万 中国新冠药物从论文“落地”成订单】2020年3月 , 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君实生物签订协议 , 授权君实生物对CB6进行产业化研发 , 此时 , 该药物进入君实的开发管线 , 名字变为JS016 。
2020年5月 , 君实生物和跨国药企礼来制药达成协议 , 共同开发JS016抗体 , 迈出在海外开启临床试验和紧急使用的转化落地之路 。 此时 , 该药物又进入礼来的开发管线 , 名字变为LY-CoV-016 。
2020年6月5日 , JS016获得国内首个新冠单抗临床试验批件 , 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在健康人体开展的规范临床试验新冠单抗 。 3天后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批准LY-CoV-016进入临床试验 , 该抗体通用名命名为etesevirmab(埃特司韦单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