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调查|人工智能训练师、虚拟现实技术员是怎么工作的?( 二 )


王晓露所在的北京左医科技有限公司 , 主要做的是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左手医生” 。 除了能把医患对话一键生成为病历 , 产品还可以为病人提供诊前信息采集 , 诊后疾病管理等服务 。 这些服务依托的 , 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 简单来说 , 就是用电脑里的“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模型”来分析对话信息 , 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不同的答案 。
王晓露正在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想让人工智能来学习人类的语言是很困难的 , 我们人类很简单就能明白的东西 , 它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 ”王晓露举例 , 病人说“我肚子疼” , 医生问“疼了多久” , 医生说的“疼”指的是哪个人体部位?根据上下文 , 普通人都知道指的是肚子 , 但模型就是理解不了 。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 王晓露每天都要找上百万个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句子灌输给模型 。 通过反复的训练、吸收、学习 , 模型能“听懂”的话也越来越多 。
从数学专业毕业的王晓露 , 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已经将近10年 。 这些年来 , 他深刻地感觉到这一行的技术更新迭代是如此之快 。 “一开始业内用得比较多的是统计模型 , 它的分析能力比较有限 。 后来又出现了神经网络模型 , 它可以模拟人脑的思考过程 , 能够分析的数据量更大 。 ”而在自然语言处理这一细分领域 , 近年来又发展出了“预训练模型” , 这种模型可以广泛地吸收各种门类的知识 , 融会贯通之后 , 对语言的理解力相较前两种模型更强 。 王晓露现在使用的模型 , 也是以预训练模型为基础优化而来的 , “如果你不去学这些新知识新技术 , 你在业内很容易就会失去竞争力 。 ”
在王晓露看来 , 人工智能是未来许多年都应该重点发展的一个行业 。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运用在各种场景 , 节省人员精力、处理复杂问题 。 单从医疗场景来说 , 语言处理模型通过不断训练 , 它所见到的病例会越来越多 , 甚至会比一般的医生更加“见多识广” , 因此还可以帮助筛查罕见病 。 “有时候罕见病的表征和常见病是很像的 , 只会有些微的不同 , 医生都不一定留意到 。 有了人工智能技术 , 就可以捕捉到这种蛛丝马迹 , 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另一种思路 。 ”
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
等行业发展壮大 咱就是先驱者了
上午九点 , 李思打开电脑里的网课软件 , 新开了一个主题为“区块链数据结构”的直播课堂 。 不一会儿 , 课堂里就来了几十个学生 , 授课也正式开始 。
今年30岁的李思是一所研究机构的研究员 ,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区块链技术 , 平时他也会给大学生上一些区块链理论课 。 受疫情影响 , 原本应该线下教授的课程现在全都转移到了网上 。
相比于经常被提及的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 , 区块链这个概念 , 即使在接触新鲜事物较多的年轻人群体中都有些陌生 。 李思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 , 区块链就相当于一个电子账本 , 谁都可以在上边记账 , 每一个记账的人都互相平等 。 所记录的内容要符合账本的规范 , 一旦记录下来就不能更改 。 记账的人还应该互相监督 , 以此来维持账本内容的可靠 。
入区块链这一行之前 , 李思做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 。 谈到转行的原因 , 一个是因为他看好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 , 另一个是他对区块链这种“平等”的特性很感兴趣 。
“我们的生活 , 由各种各样的数据所组成 。 但这些数据 , 往往掌握在少数公司当中 。 甚至跟我们最相关的数据 , 也都会被数据商管理和监测 , 不能被我们所掌控 。 ”李思表示 , 有了区块链之后 , 因为它的“平等”特性 , 每一个记录者发布的信息和数据并没有后台数据商来监控 ,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数据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