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人在鱼缸里乘风破浪( 三 )


“伦理学赋予履行责任以最高的价值 , 而美学则把崇高的体验放在首位 。 “
这句话或许正是年轻人“摸鱼“的悲观视角所在:当工作不能成为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 , 那么年轻人只能在枯燥中自我创造消费式的工作体验 。
“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算计”
事实上 , 国美通报“员工摸鱼”事件引发舆论哗然的背后 , 是在当下充斥着加班文化的内卷世界里 , 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感正在日益模糊 。
用一个金句就能精准解释何为“摸鱼”:老板假装给我发工资 , 我假装给老板打工 。
其核心原因是 , 当下的年轻人很难分清 , 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收入之间是否存在一个精准的衡量标准 。 在这套逻辑里 , “摸鱼”实际上是年轻人对口中“资本家”一种反抗剥削的行为艺术 。
曾被视为将“加班文化”发扬到极致的大厂 , 无疑是这套逻辑金字塔尖的存在 。 今年刚拿到校招Offer进入某头部大厂的Vivian已实习了一年多 。 负责内容运营的她 , 起初在快节奏工作里根本找不到摸鱼时间 。 后来熟悉工作后 , 她会在午休后的半小时 , 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打王者荣耀 。
“摸鱼是我在无偿和重压加班下的一种求得身体解脱和内心平衡的做法 , 也是打工人无力抵抗资本加班要求的一种抗争 。 ”Vivian说 。
像曾经涌动的“佛系”与“躺平”文化一样 , “摸鱼”更像是当下年轻人寻求喘息的一种方式 。 某种程度上 , 这并不是一种对“工作无意义”的表达 , 更多的是一种自嘲 。
从心理学上看 , “摸鱼”或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感”的体现 。 当进入工作场景 , 当遭遇内外部挫折 , 当自我价值无法在工作中得到实现时 , 这种“难以控制失败”的心理 , 将泛化到所有的工作情景中 。
从社会层面看 , “摸鱼”实则是技术高速发展下 , “打工人”对效率主义的一次反抗 。 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一切都以数据形式呈现 , 监视方法变得更容易也更便捷 。 无论是打卡 , 抑或是日报/周报文化 , 背后反映出的 , 都是个人价值正在被机械化的数字量化 。
人类学家项飙曾在一次讲座里提到 , 现代社会的系统是以算法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循环体系 。 这一体系靠着人们将自己的行动转化为数据进行喂养与运作 。 “在这个系统里 , 人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算计 , 就是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 ”
摸鱼也一样 。 在这个“算法系统”里 , 当企业通过数据对员工进行“算计”的同时 , 员工也在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算计”企业 。
当然 , 从企业层面来说 , 对员工“摸鱼”的不同做法 , 其实是一种对“不明损耗”的态度 。 如正处于从传统零售转型为互联网企业的国美 , 对“员工摸鱼”的严厉通报 , 实则反映了想要走出困境的国美 , 对“内耗”的严格重视 。
换言之 , 处于攻坚期的国美 , 试图以惩罚的方式 , 让员工与企业一起走出困境期 。
只是 , 国美或许用错了方法 , 它所引发的是一次打工人们的集体共情 , 对摸鱼的“一刀切” , 反而深深伤了员工的心 。
这波费力不讨好的通报 , 反倒让一向“爱蹭”的网易云音乐尝到了甜头 。 在国美事件发酵之时 , 网易云音乐顺势推出''摸鱼计算器” 。 网易云明确表示 , “摸鱼”虽好 , 可不要贪摸哦 , 正确听歌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
重启上市的网易云音乐员工 , 借助此次事件知道了一点:摸鱼时选择听音乐 , 是一个方向性的选择 。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