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每章内容标题 柳青的创业史每章内容概括】作者:龚金平
电影《柳青》是根据刘清女儿刘克峰写的《柳青传》改编的,意思是创作者可以掌握主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也容易受到视角的限制 。因为女儿会仰望父亲,而写作的初衷是为了纪念一位加冕的“人民作家”,过多的私人情感会导致人物的净化甚至美化 。不难理解,电影中的刘清太完美了,有时候观众很难触摸到立体的性格和内心的复杂 。
当刘清出演这部电影时,他正处于人生的巅峰 。在一个大礼堂里,他受到了明星们的欢迎和赞扬 。他穿着一件白色衬衫,梳着精致的发型,面带微笑,大步走上讲台 。在回答观众提问时,刘清表示,她将扎根农村,与农民一起生活,寻找新的创作灵感 。此时,电影的观众对刘清并不熟悉,除了《创业史》,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不知道刘清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 。这样,影片中观众对刘清的决定就缺少了对比带来的心理感受 。这也说明电影在刻画人物时设置了“先入为主”的基调,并没有让观众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对人物有深刻的理解,进而跟随人物的心理图景完成情感认同 。
刘清来到扎根乡村的皇甫村后,影片面临着两个方向的剧情设置:一是如何展现刘清作为县委副书记,如何引导和帮助基层干部王家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二是聚焦刘清如何在农村找到写作方向,完成《创业史》 。无论刘清是蹲点干部、扶贫干部,还是体验皇甫村生活的作家,他的思考角度和出发点都会有所不同 。影片试图将这两种身份缝合起来:刘清在参与农村工作、帮助基层干部解决问题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创作素材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刘清作为上级领导,需要对农村的政治生态和世界状况保持清醒敏锐的洞察力,做出大胆干练的决策;作为一个作家,刘清需要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有一种人文关怀,同时又要保持适当的审视距离 。当电影突出刘清、农民和乡村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时,有突破也有遗憾 。
刘庆刚到皇甫村时,说话方式、穿衣风格、发型都显得格格不入,与农民格格不入 。后来,刘清剃了头发,戴上皮帽子,穿上粗布衣服,说方言,开始融入农民群体 。这种变化让刘清接触到了最鲜活的乡村生活,触动了农民真实的内心想法,给她的写作带来了无尽的细节 。一旦王家彬等人遇到困难,向刘清请示,他必须体现领导的权威,从战略高度领导全局 。这意味着刘清终究是皇甫村的“局外人”和“旁观者” 。这种身份或许有利于文学创作,但其后果是刘清作为蹲守干部的形象单薄空洞 。比如老郭想卖牛,王家彬曾经想打退堂鼓,刘清三言两语就能解开人物心结,导致剧情缺乏感染力,人物刻画苍白无力 。由此可见,当刘清面临“干部”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时,影片对双方既有取舍又有欲望,但力量较弱,使得剧情和人物都呈现出一瘸一拐前行的迹象 。
但是当电影试图突出刘清的作家身份时,情节紧张,人物迷人 。结婚后,刘清可能觉得离农民太近,没有超然的视角,所以她把住处从村中心搬到了远离喧嚣的中公庙 。这是通过空间距离获得观察周围世界的精神距离 。因为这个距离,刘清可以通过艺术加工把身边的人和事变成感人的文学形象和艺术世界,可以把王家彬等人的故事上升到一种人生的普遍性,可以提炼为《创业史》中的那句名言:“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但往往只有几个重要的步骤,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人的人生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路口,有些岔路口,比如政治岔路口、个人生活岔路口,你走错一步,就可以影响一段人生,也影响一生 。”这反映了刘清的文学观:作家应该挖掘事物的本质,反映本质的真理,而不是数量和现象的真理 。
刘清有自己的文学追求,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面镜子 。为了记录“历史”,只有像刘清一样亲身参与“历史”,投身于这一人生大派,才能在氤氲的烟火氛围中把握人物的心理起伏,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生命的痛与乐,进而用情感的笔触书写生命的壮阔与壮丽 。
在刘清的文学创作阶段,电影强调两个环境:一个是时代的大环境,一个是身边人组成的人文环境 。在大环境下,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动荡和复杂 。然而,刘清保持了她的个人良心和道德原则,即使她的身体被摧毁,她的精神受到打击 。凭借着“不变”的形象,她成为了风云变幻中的导航灯 。在小环境中,有王嘉斌这样坚定不移为群众谋利益的基层干部,有老郭这样聪明自私的庄稼人,也有不断督促刘清拿出作品找工作的上级领导 。刘清对这些人物有着复杂的感情 。通过这些人物的反映,刘清的人格形象令人钦佩 。
当然,这部电影虽然艺术上有所欠缺,但意义还是很大的 。它不仅详细描述了刘清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和创作,而且从这段经历中挖掘出更多的意义 。这个意义不仅仅是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不是因为农业合作化已经成为过去而淡化 。
早已融入柳青的人生选择、创作态度、创作方式中,成为能够感召后人的隽永深沉、厚重昂扬的精神财富 。正如柳青在片头对女儿可风说:“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块废铜烂铁 。”柳青还说:“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就先塑造自己,生活是作家的大学校 。”柳青虽未完成《创业史》,但他在生活的舞台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堪称作家为人为文的标杆 。
我们每个人的“创业史”,理应沿着柳青昭示的轨迹继续前行 。(龚金平)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