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曹操出行的游击战

出行|曹操出行的游击战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转自新熵,作者白芨,编辑月见,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16年1月1日,在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的授意下,吉利新能源板块负责人刘金良带队,开启了曹操专车的内部孵化进程。
同年,网约车市场的巨头战争走向尾声,Uber选择退出中国市场;《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推出,为网约车平台确定了合法地位。一年之内,网约车行业的合规性政策、市场主体同时落地。
在刘金良看来,这意味着赛道C2C窗口的关闭,以及B2C窗口的开启。
以网约车平台激烈争夺的北京市场为例,政策要求司机须持北京户籍及北京市核发的驾驶证件,这意味着合规司机的门槛极高,而主打专业化、合规化入场的曹操专车拥有更多市场空白可供突破。
例如,曹操专车强调自身成熟的司机培训机制。“曹操学院”将为其提供服务、沟通、急救等职业知识,甚至每一位司机在上岗前,都要接受性格测试。
从发展速度看,自2019年2月更名并扩张业务范畴后,曹操出行似乎走上了快车道。今年9月6日,曹操出行完成38亿元B轮融资,在发布会上,曹操出行CEO龚昕发布了N3战略——分别代表定制车、新能源、车联网及智能驾驶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生态。
融资轮次与战略规划的两重迭代下,曹操出行似乎有望抓住C2C网约车市场短暂的窗口期。而事实上,曹操出行自身仍有较多矛盾亟待解决。
01商业模式:toB还是toC?出行|曹操出行的游击战
文章插图

自始至终,吉利都未将曹操出行作为竞争网约车市场份额的破局点,而是作为吉利汽车战略转型的突破口。
刘金良曾在公开演讲中阐释吉利汽车入场出行平台的逻辑——各行业资本都在陷入“造车狂热”,造空调的、做能源的、做互联网的……吉利要在未来三十年后还能生存,就不能将汽车视为交通工具,而选择转型升级,借道汽车提供出行解决方案,才能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未来汽车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
这固然是吉利汽车入局的重要原因,然而翻阅“风月宝鉴”的背面,逻辑将变得更加清晰——曹操专车是吉利应对汽车市场存量危机的改革产物。
从2010年起,随着“汽车下乡”的高潮结束,国内汽车销量增速陡然下滑。汽车普及率的提升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下,人们不再满足于中低端车型的普通代步工具需求,而是追求更多使用功能,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量时代进入尾声。2017年后,相关数据更是一度转入负增长。
出行|曹操出行的游击战
文章插图

在吉利身上,这一逻辑表现得更为深刻。
吉利汽车公开数据显示,在规划曹操专车入场的前一年(2014年),吉利汽车销量出现大幅滑坡。当年,吉利汽车销量仅为41.79万辆,同比增速暴跌至-24%。
出行|曹操出行的游击战
文章插图

这场销量危机砸在吉利身上,砸出了两个改革,2014年,吉利抛出口号“造每个人的精品车”,将产品逻辑投向消费升级,博瑞等品牌应运而生。
2015年,吉利汽车将目光瞄向出行平台,曹操专车的战略架构成型。
本质上,车企入场网约车行业,是应对汽车红海危机的举措,通过B2C出行平台将产能投入市场运营,能够代替过剩存货的折旧损失。目前,这一赛道汇聚了吉利、一汽红旗、上汽、东风、长安、江铃等一众车企,与其说车企盯上了出行蛋糕,不如说,这是市场寒潮下的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