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侠哥顿|美国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变化,以及形象演变的内涵( 二 )

飞侠哥顿|美国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变化,以及形象演变的内涵
文章插图
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形象主要以非生命的机械为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外形人入侵威胁的故事是一股重要的叙事线索,电影《世界之战》《飞碟入侵地球》中不明飞行物,《太空杀手》外星球入侵的“他者”,《地球停转之日》中的机器人,这一时期内越来越多的太空船、飞碟机器人等这些在未来科技里的样本也被视作为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元素。科幻电影类型渐渐成熟起来,外太空故事一直是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科幻电影生产核心的叙事母体。在50年代,战后美国对于先进科技的研究加大了力度,并先后研发出各种先进的科技设备,比如信用卡、自动门、汽车等,这些研究在美国的中产阶级中已经开始普及。飞侠哥顿|美国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变化,以及形象演变的内涵
文章插图
从市场的消费需求来看,全新的科技开始在人们的普遍消费品中出现,这一时期,美国的科幻电影开始对机器人的故事加大了关注的力度。在科学界界,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始针对于人工大脑创造的可能性展开了讨论与研究,1956年,麦卡锡率先提出“人工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已经开始启动,同时也代表着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机器人开始成为美国50年代黄金时期科幻电影的重要的图像元素,科幻中的机器人大小不一、有《地球停转之日》中“戈特”那种巨大的银色外壳的脑袋,它为人类糟糕的地球环境帮助提供帮助。飞侠哥顿|美国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变化,以及形象演变的内涵
文章插图
《禁忌星球》(ForbiddenPlanet,美,1956)中“罗比”那种漫画式脑袋的。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人工智能科幻电影中开始涉及到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电影,比如《飞碟征空》中的“NOVAC”,它被设计于地下研究建筑物里,从而发挥巨大的作用;《电脑风云》(DeskSet,美,1957)中的商用电脑;《隐身男孩》中的超级电脑等等。这些登场的超级计算机为后来的人工智能形象开了先河。美国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知识层面上和语言层面上都对科幻进行了探索,既有主流电影,也有小成本制作电影,如科幻恐怖电影《魔种》(DemonSeed,美,1977)中的类智能的计算机“普罗透斯”,乔治·卢卡斯的《五百年后》(HX1138,美,1978)、迈克尔·克莱顿的《西部世界》(Westworld,美,1973)以及《未来世界》(FutureWorld,美国,1976),引领科幻机器人时代的到来。飞侠哥顿|美国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变化,以及形象演变的内涵
文章插图
尤其是,卢卡斯导演《星球大战》(StarWars,美,1977始)登场,至此科幻电影的人工智能形象迎来高潮,影片出现的“C3-PO”机器人和“R2-D2”机器人都是插科打诨的漫画是配角,它们成为了“拟人性情”和“拟人外形”的机器人鼻祖。《星球大战》从造型装备和角色功能两个方面对“机械人”系列人工智能科幻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众多科幻电影出现的机器人大多是根据它们进行改造的。70、80年代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是展现的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或人造生命的诞生过程的关注,《终结者》(TheTerminator,美,1984始)中的未来机器战士“T-800”,《机械战警》(RoboCop,美,1987)中的人机一体的警察“墨菲”,《电子世界争霸赛》(TRON,美,1982)中的电子人“Tron”、《霹雳五号》(ShortCircuit,美,1986)中的强尼“五号”。这个时期美国的科幻影片中的人工智能形象深受影迷的喜爱科幻叙事和电影技术的碰撞,让科幻类型电影作品更加的杂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的贯穿的前十年科幻类型的科幻元素与主流电影类型中动作元素、喜剧元素成功的进行融合杂交。《终结者》系列票房一路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