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AI 与「制造」的联姻、冲突与破局

物料|AI 与「制造」的联姻、冲突与破局
文章插图

双十一的夜晚,珠三角地区,某工厂生产车间。
一个机器人正转动机械臂,将履带上的物料转移到另一个机器人的托盘上。装满之后,这些物料被送至加工处,早已准备好的机器人正在对物料进行检测,部分物料因不合格而被“剔除”,剩下的合格物料将进入生产环节。
另一侧,监控机器人正在记录该环节,目的是保存视频数据,实现生产过程的可溯源。与之同时进行的,是在二十多米高的仓库里,机器人正在“取货”,将打包好的商品装车,准备出库。
整个车间里,都是机器运转的声音,偶尔有几个人在走动。在车间外的办公室里,人们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关于商品的一切数据,诸如品类、价格、销量、销售额等等一目了然。
掌握这些数据之后,生产计划随之进行改变,人们只需按调整计划进行部署,便可将具体生产交由机器完成,甚至,打包入库、分拣、出库等工作也可实现机器化处理。
这就是智能制造的缩影。
所谓智能制造,即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等,贯穿设计、生产、管理等制造的各个环节,和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其中,智能制造作为五大核心工程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口老龄化、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都需要“智造”。
当前,“智造”的核心表现为整个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与落地,为其提供了最为底层的应用能力。
基于人工智能(譬如机器学习),机器能够代替人力,并且在安全、效率上得到很大提高;而通过数据来实时反馈市场需求,则为再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从而对整个产业的生产——扩张——再生产,带来颠覆性改变。
但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带来的改变,又不止于此。
AI给制造带来了什么?“以前,车间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等物料都是通过人工或叉车搬运,劳动强度高且效率较低,并且作业区域人、车、货交集,也带来了安全风险。”
某生产车间主任表示,这类工作强度大,环境也不好,属于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劳动,由人力完成不仅效率较低,且不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
在引入了新的技术改造方案后,搬运工作可完全实现自动化,事故率降低的同时,搬运效率是之前的2~3倍。并且,整个环节避免了人与物料的接触,避免了可能存在的人力导致的产品异物问题。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效率提高了,以前三个人干一天的活儿,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
除此之外,管理也变得更加容易。
比如,生产出的产品需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方可入库,而对于不合格的产品,需要分析原因,来提高良率。
“放在以前,我们只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调数据、找原因,一步步核实,还不一定能有结果。”
该车间主任表示,现在有视频监控,各项检测机器都记录下数据,有问题直接调用数据,“效率和准确率都提高了好几倍,还节约了人力成本。”
总而言之,AI带来的可量化的改变,通常是效率得以提高,解放了人的部分劳动。不过,技术改变社会,往往从效率开始,但并不以效率为结束。
正如瓦特改良蒸汽机给纺织业带来巨变一样,最初的表现是纺织品生产规模化扩张、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下跌,使其具备价格竞争优势。
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整个纺织业产业链都因此调整:上游原材料供给扩大;中游,技术代替人力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下游,成本下探带来价格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