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我就想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四 )


他说 , “一种新产品的开发 , 实际上60%来自文献 , 30%来自样品 , 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 , 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 。 ”“一切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在他看来 , 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 , 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 , 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 , 投入很大 , 研发很难 , 直到你放弃 。
为此 , 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专家 , 不仅在办公室里堆满了技术相关的书籍 , 还和员工们一同参与一线工作 , 他认为只有这样 , 才能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 , 从而寻找出一种方法把成本压到最低 。
而他技术攻关的诀窍 , 就一个字 , 拆!
例如 , 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工程院 , 有数千名汽车工程师 , 他们中的90%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比亚迪 , 王传福每年都让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学习拆车 , 他还要求他们拆完之后写出详尽的报告 。
据说 , 拆车伊始 , 有些年轻的研发人员不敢轻易拆名车 , 王传福知道了 , 二话不说 , 就用钥匙把自己的进口奔驰车狠狠划破一道 , 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 ”
当然 , 这种拆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刻 , 他更看重的是要强化对汽车技术的理解 , 要把这些技术掌握住 。
“做一个产品和懂一个产品是完全不同的 , 在技术上讲究的是‘Know-how’ , 就是每一个环节都知道如何去做 。 ”
就是靠着这样的原始技术积累 , 加上吸收和并购汽车链条的一些技术 , 比亚迪成为全国首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百万的车企 , 旗下汽车凭借着皮实耐撞的优点 , 素有“公路坦克”的美誉 , 极高的安全性也让比亚迪成为消费者心中的良心企业 。
王传福:我就想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文章图片
这些年来 , 尽管这套拆解和仿制的打法给比亚迪带来了不小的争议 , 但不可否认 , 这一独创的“比亚迪模式” , 也正是王传福关键的制胜之道 , 如其所言:
“想和别人竞争 , 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 , 那就是自寻死路 。 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 , 你凭什么打赢?所以 , 必须‘你打你的 , 我打我的 。 ”
04、错就错了!就是要争一口气 , 争一个面子
最后 , 再聊一个对比亚迪汽车而言 , 相对“敏感”的话题 。
我们知道 , 比亚迪的汽车和其他国内厂商很不一样 , 车型以朝代命名 , “唐”“宋”“元”“汉”“秦” , 不仅如此 , 比亚迪甚至连内饰方面的按键配字都以中文显示 , 有人觉得这很不符合“国际范” , 看上去好像有些“土” 。
这一点 , 不只是一些消费者不理解 , 一些业内人士也很难想通 。
使用中文按钮 , 不仅要另开发一套模具 , 无形中增加了一大笔成本 , 对于国外消费者来说 , 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中文 , 这会影响到汽车在海外的销量 。
但无论外界再怎么说 , 王传福对中文似乎有一种执念 , 他说运用中文按键是必须做到的 , 而且永远不可能去更改这一决定 , 并坚定承诺:就算是做错了也要坚持下去 。
今年3月 , 在企业家对谈节目《酌见》中 , 王传福向外界回答了 , 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坚持使用中文的背后原因 。
王传福:我就想给中国人争一口气
文章图片
他说早期创业是为了摆脱贫困 , 但等有了一家比较有规模的企业后 , 创业就不再是为了挣钱 , 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骨气 。
镜头下 , 他讲了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第一次我去美国 , 他们老让我拿这个返程机票给他看 , 我觉得很难受 , 好像我就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似的 , 我干嘛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