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洋葱快评| 朱文龙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朱文龙
AI技术代替人工,是解放生产力的一大步。可若有人在这方面动了歪心思,危害可不小。
近日,就有媒体调查发现,消费者频繁接到的营销电话很多不是来自真人,而是AI智能呼叫系统在操作。这套系统不仅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的语音和语气,而且会分析对话者的心理变化,然后锁定目标,因而更有欺骗性,令人感到防不胜防。
公众深恶痛绝的骚扰电话“毒瘤”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反而在AI技术的加持下变本加厉。出现这样的问题,“锅”不能让技术背。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掌握在什么人手里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就拿AI技术来说,它可以是公共服务、个性化服务的载体,可是一旦被滥用就可能助纣为虐,给骚扰电话大行方便之门,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防止AI技术被滥用。
而从报道来看,如今AI技术的使用,是没有门槛的。就拿AI智能呼叫系统来说,由于行业规模有限,同质化程度严重,电销企业只要花上一笔钱,就能使用这套系统。与这种“低成本”相对应的是“高效率”,据报道,使用AI智能呼叫系统,“人力成本能减少90%,企业效益产出提升2.25倍”,“日呼量可达3000次,并能够对通话全程录音”。不仅如此,现在AI营销电话都会对通话进行全程录音,系统搜集声音后,可以模拟用户声音做很多事情。这种情况让很多人都处在了不确定的风险之中。
“AI骚扰电话”,对于电销企业而言,是“如虎添翼”。对用户来说,则是不折不扣的噩梦。很显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电销企业应该加强自律。不过,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中,“营销电话”和“骚扰电话”的边界很模糊。有些用户认为是“刚需”的电话,在其他用户眼中就是“骚扰电话”。在这种情况下,电销企业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权利的边界在何处,自然也不会有不给用户拨打电话的自觉。
因此,防止AI技术被滥用的关键还是在监管部门的身上。
有观点认为,只要提高那些明显违规营销的企业违法成本,就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是,“AI骚扰电话”不同于以往的骚扰电话,它利用的是新技术,这就意味着监管部门不能以传统的监管方式来对其进行打击。比如说,现在“AI骚扰电话”大多采用的是虚拟号码,甚至有些电话号码还用技术进行了伪装,如何快速找到AI骚扰电话的源头,对监管部门便是一个挑战。违规营销的企业都找不到,提高违法成本便无从谈起。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电销公司可以用新技术行方便,相关部门也完全可以“用魔法对抗魔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反制。比如说,可以采取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探寻制约方法,打造克制“AI骚扰电话”的坚盾。
【治理“洋葱快评| 朱文龙】另外,监管部门还要扎紧个人信息安全的篱笆。从报道来看,现在的“AI骚扰电话”拥有智能客服的优势,还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迭代升级,已经具备了“精准找客户”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正是建立在个人信息泄漏的基础上的。对于滥用或者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监管部门要及时掐断其源头。此外,监管部门还要给个人信息收集划出清晰的“法律红线”,促使企业即便是收集到了个人信息,也能做到不骚扰。唯有如此,那些蠢蠢欲动的人才能有所顾虑,不敢为所欲为。否则,监管就只能跟在新技术后头疲于应对,左支右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