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的冬天静悄悄( 二 )


相较于禾赛 , Velodyne在中国只设销售部门 , 服务支持能力孱弱 , 文远知行COO张力就曾吐槽 , Velodyne的激光雷达返修要寄到海外 , 全程需要1-2个月[2] , 而国内的公司可以提供7x24小时的保姆式服务 , 甚至是7天包退换[6] 。
而技术的更迭让Velodyne的处境变得更糟 。
2020年后 , 乘用车智能驾驶的加速普及 , 催生了对车规级激光雷达的需求 , 这是一片大得多的蓝海市场 。 但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内部零件成百上千 , 且有大量活动部件 , 可靠性无法满足车规 , 减少活动部件的固态/半固态激光雷达呼之欲出 。
其实Velodyne早已看清趋势 , 2017年便发布固态激光雷达原型产品 , 2020年又发布了“量产版本” 。 然而Velodyne并无固态激光雷达的生产制造经验 , 公司管理层在上市后内斗 , 创始人霍尔也被爆料疏于管理[3] , 直到今天 , Velodyne的固态激光雷达也没登上量产车 。
激光雷达的冬天静悄悄
文章图片
在车企的固态激光雷达定点订单中 , Velodyne份额仅2%
Velodyne转型固态激光雷达的失利直接导致霍尔去年被董事会驱逐 , 管理层换血 。 与此同时 , Velodyne本就不多的汽车行业客户还很“佛系” , 他们对激光雷达上车的时间表多排在2023年甚至更晚 , 远不如国内车企这般激进 。
上市之后 , Velodyne陷入持续亏损 。 多重利空之下 , Velodyne江河日下 , 只能抱团取暖 。
Velodyne的遭遇其实只是一个缩影 。 去年以来 , 美股上市激光雷达公司股价普跌80%以上 , 不仅Velodyne被迫与Ouster合并 , 另一家Quanergy更是暴跌99% , 惨被纳斯达克除名 。
当太平洋东岸的业绩一泻千里 , 太平洋西岸的量产则稳步推进 。
幸运的是 , 中国激光雷达厂商的种子客户是天然卷的造车新势力 。
在蔚小理狂热的智能驾驶竞赛下 , 自2021年以来 , 速腾、图达通、禾赛的固态/半固态激光雷达相继登上小鹏、理想、蔚来的量产车型 。 在这三对合作中 , 新势力都对激光雷达的产品定义进行了深度介入 。 其中蔚来更是亲自上手 , 设计了图达通猎鹰的电路板 。
Velodyne实际上输给了大洋彼岸充满危机感和战斗力的命运共同体 。
但行业远未到胜负已定的时刻 。 如果说车载激光雷达的商业化是一场100公里负重越野马拉松 , 那些跑在最前面的玩家 , 也才刚刚冲过了第一个检查点 。
02王座无人Velodyne的遭遇是一个残酷事实:尽管它比很多公司早将近10年进入行业 , 却没有什么护城河 。
其中的原因当然有管理、商业乃至政治的 , 但归根结底是技术的:过去几年中 , 车载激光雷达的主要市场从Robotaxi向乘用车迁徙 , 形态从机械旋转式转向固态/半固态 。 以机械激光雷达起家的Velodyne , 未能顺利完成这场高难度的技术与产品重构 。
但那些将Velodyne赶下王座的挑战者们同样如履薄冰 。 因为整个行业的技术路线多样 , 且快速发展、切换 , 尝试构筑壁垒的技术豪赌 , 很可能会变成一场输光底裤的梭哈 。
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 , 在激光雷达的各项关键技术中——从测距模式 , 到激光发射、扫描、接收模块 , 几乎每一项都没有收敛出一个最优解 , 而是有多条各有优劣的道路供企业选(du)择(bo) 。
激光雷达的冬天静悄悄
文章图片
由此 , 行业中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景:行业中有数十家公司 , 而几乎每家公司都通过技术排列组合 , 拿出不同于别家的方案 。
典型的例子是 , 激光雷达“国产三杰”禾赛、速腾、图达通的首款乘用车激光雷达AT128、M1、猎鹰虽然前后脚上车 , 但技术查重率很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