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Z世代”青年登上科普讲台分享科研发现

■采访人员 沈湫莎
【讲坛|“Z世代”青年登上科普讲台分享科研发现】一批“Z世代”科研青年将陆续走上舞台 , 被公众“看到” 。 昨天 , 上海科普大讲坛推出全新子系列“科技新青年” , 邀请身处科研一线的95后年轻人 , 分享他们在实验室里的乐趣、发现 , 甚至烦恼 。
由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主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创办于2009年 , 至今已举办了173场活动 。 历史“大数据”勾勒出活动演讲者的平均年龄在50岁上下 , 此次推出的全新子系列“大胆”起用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的科研青年 , 一改科普活动“成熟稳重”的印象 。 出人意料的是 , 新生力量搭配科技前沿的全新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 活动报名帖发出仅几小时 , 点击量即破万 。
“能被看到和认可 , 是科研青年一个很重要的需求 。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说 。 当天 , 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共建合作协议 , 双方将携手打造“优势学科+专业团队”的科普交流平台 , 为公众持续输出优质资源 。
一场可以被随时“打断”的科普演讲
“首飞四年 , 为什么我还没坐上C919?”这是“科技新青年”首期活动中 , 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济泽的演讲主题 。 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 , 他围绕这一话题引出的适航标准问题 , 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 。
年轻人把科普说成了一场“脱口秀” 。 当张济泽介绍完C919迄今为止的试飞活动并引出适航概念时 , 沈辛成“插话”说:“所以 , 适航就像我们找工作需要考各种各样的证书?”这个举动给现场听众做了个“示范” , 这意味着这是一场可以随时被打断的演讲 。
围绕国产大飞机C919这一主题 , 上海科普大讲坛曾请来过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登台演讲 。 如今 , 年轻人重拾这一话题 , 两者有何不同?张济泽的看法是 , 大飞机是一个系统工程 , 总师的视角比较全面 , 讲述也更权威 , 而他只聚焦一两项具体技术 , 讲述一线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
演讲人从大咖变为大学生 , 听众的心理也有微妙变化 。 “看到年轻学生走上大讲坛 , 我好像没有以往听讲座那种‘坐等充电’的感觉 , 比起聆听 , 我更想加入他的话题 , 和他一起讨论 。 ”上海科普大讲坛资深听众刘女士说 , “比如 , 我就特别想问他 , 作为从事航天力学研究的学生 , 坐飞机时脑海里都在想什么 。 ”
馆校合作为年轻人打造“被看见”的舞台
“年轻人渴望被看到 。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郭玮宏说 。 事实上 , 他也是从科普舞台上被发掘的科技新青年 。 两年前 , 当时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求学的他 , 主动报名站上了第六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的舞台 , 并代表上海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 。 因此 , 他更能理解90后科研青年的心态 。 一位与郭玮宏同时参赛的90后讲解员曾和他聊起参赛原因 , 就是想体验一下镁光灯照在自己身上 , 大家听他说话的感觉 。
“学生上完课后 , 往往还有话要说 。 ”沈辛成的话 , 透露出“科技新青年”项目的由来 。 作为一名大学思政课教师 , 他发现学生对于国家发展、国际形势、政策风向等话题兴趣浓厚 , 而了解这些对于学生的科研进程大有裨益 。 于是在课后 , 一个名为“技术史与人类未来青年工作坊”的平台应运而生 。 在这里 , 科研青年围绕不同主题 , 以科普演讲的方式分享他们的发现与困惑 , 由此收获更多 。 “比如 , 一名做燃料电池组件的同学未必了解相关氢能源政策 , 但若需要做科普演讲 , 他必然会去查阅相关资料 。 ”沈辛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