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为什么死磕纪录片?( 二 )
算下来 , 每人每年观看纪录片2小时的用户时长并不长 , B站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 , B站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已达81分钟 , 但1.3亿观看人数并不是个小数字 , 对纪录片感兴趣的B站用户大有人在 。
倘若B站能在纪录片内容供给端同时提高质量和数量、并增加新品类 , 想必用户观看时长会得到提高 , 毕竟比起UP主创作的日更、周更视频 , 纪录片的节目时长更长 , 且是连贯的 。
以《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为例 , 节目每集30分钟左右 , 共有5集;B站此前推出的另一个大热纪录片《人生一串》第一季 , 同样是每集在30分钟左右 , 有6集 。
这正是B站要推出新纪录片并扶持纪录片创作的原因 。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红后次年 , B站出品了第一部纪录片《极地》 , 2018年开始推出的《人生一串》系列前两季季均播放量破亿 , 第一季豆瓣评分8.9 , 第二季豆瓣评分8.6 。 截止今年9月 , B站累计上线3000多部纪录片 , 出品106部纪录片 。
B站在纪录片方面最新动作是 , 公布了今年末至2022年全年即将上线的21部纪录片 , 总结下来整体内容策略是 , 推已经大热的IP续集 , 以及增加新垂类内容 。 比如将上线《人生一串3》和《但是有书籍2》 , 也将推此前B站缺失的纪录片题材 , 如关于杂技、戏曲等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舞台上的中国》 , 讨论人与命运关系的《人生第二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B
纪录片对B站的意义不止于短期数据 , 更在于顺应和推动着中文互联网从碎片娱乐内容向知识化内容发展 。
回到最初的问题 , 为什么会有上亿人在B站看纪录片?一个重要原因是 , 纪录片的消费人群与B站核心用户群的契合 。
【B站为什么死磕纪录片?】纪录片的主流消费人群 , 普遍具有高学历、高阶层、高收入的特点 。 年轻一代用户普遍受过良好教育 , 享受的物质条件较为优越 , 求知欲更强 , 这也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能在B站走红的原因 , 这里适合高知识含量的纪录片生长 。
李旎曾经提过的另一点关于年轻人的特质同样重要 , 那就是对于优质内容 , 会自发传播和安利 , 成为“自来水” , UP主的二创作品会加快优质内容在社区的循环 , 而同时这些创作者也是纪录片作品的潜在创作者 。
文章图片
李旎
B站最近对纪录片的扶持计划“暗室灯计划”中就有一点与此相关 , 即设立“最佳UP主纪实短片”、“最具潜力青年导演”等奖项 , 鼓励纪录片爱好者成为纪实UP主 , 并扶持纪实UP主成长为纪录片创作者 。
B站生态适合纪录片等知识内容传播的另一元素是弹幕文化 。
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每期结尾 , 网友们都会刷起“老板再来一串”、“多谢款待”、“老板结账 , 下周还来啊”之类的弹幕B站社区氛围滋养了纪录片 , 社区氛围的保持同样需要纪录片这类高质量内容来维系 。
文章图片
马东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 , 在看完一场有高级感的话剧形式喜剧表演后 , 曾玩笑称 , 为因前一档洒狗血式喜剧节目笑过感到羞愧 。
纪录片同样是具有高级感的内容 , 高级感对B站这样一家强调社区氛围的产品至关重要 。
李旎提出 , B站内容会长期走精品化路线 , “只有精品 , 才能突破圈层的局限 , 形成文化影响力;才能得到B站用户的正反馈 , 与B站社区产生化学反应 。 ”
- 任正非|任正非与孟晚舟的姓氏为什么不一样?
- 猪心移植人体成功的背后,站着一位华人女科学家
- meta|一个24小时就会自毁的网站,在网友的接力下存活了两年
- 白白胖胖头顶起雾走走停停安全无误在哈尔滨站候车厅内一边消毒一边在室内移动的智能消毒机器人...|火车站里的机器人服务,是什么体验?
- |为什么以前在飞机上不能开手机,而现在可以了?
- 家电业|为什么家电业要拒绝躺平敢于折腾?
- |日本手机为什么沦落了?
- 换手机为什么建议避开128GB的,原因主要有3点,懂的都懂
- 人类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如果机器能够深度学习|为什么说AI能作巴赫的曲,却写不出村上春树的小说?
- 天猫国际|天猫国际2022全球招商启动 跨境品牌站将为商家降本提效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