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华为为商业市场带来技术的减法与场景的加法( 二 )


而场景的选择一定是聚焦三个价值:
第一 , 商业价值 。 作为一个企业 , 首先要创造效益 , 利用数字技术去提升品质、降本增效、增加收益 , 场景要沿着价值流去找 , 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 。
第二 , 社会价值 。 有些场景的价值是不能仅用利益衡量的 , 比如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数量 , 减少城市河道污染 , 改善巡检工人的艰苦工作环境等等 。
第三 , 演进价值 。 数字化转型就是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 , 需要审视自己的数字化系统能否支撑业务可持续发展 , 同时看系统自身是否可持续发展 , 基于这个价值评价 , 数字化要实现整体安全可靠、架构可持续演进、规模可灵活扩展 。
很明显 , 这三点价值的指向就是两个字:未来 。
当一家企业的数字化规划 , 应该基于未来的场景来思考当下的问题 , 能够围绕商业、社会和不断演进来制定计划 。
在此过程中 , 企业需要技术化繁为简 , 做好减法;而场景则要聚焦核心价值 , 做好加法 。
为了更好的帮助企业做好“数字化”的“加减法” 。 华为从自身出发 , 与客户、伙伴共建组织 , 同时为了快速集结资源 , 提高决策效率 , 实现短链条运作 , 成立了行业军团、产业军团和产品组合军团 , 其本质就是能够更深入的解读行业客户的场景化需求 , 再以全面的“技术内化”能力与伙伴的“应用外挂”能力 , 陪着客户共同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
技术内化 , 与应用外挂
吴辉特别谈到 , 让技术匹配业务战略 , 有了场景、目标和组织 , 还需要客户、伙伴、华为联合进行4A 架构重构 。 其中包括:客户为主 , 基于企业战略和业务本质规划业务架构(BA) , 以ISV 和 SI为主 , 基于业务责权和数据流动明确业务运行的应用架构(AA)和信息架构(IA) , 以上过程华为都会参与 , 但华为重点聚焦的是以技术内化的手段支撑客户的技术架构(TA)的设计与建设 。
技术内化其实也是华为摸索出来 , 面对当前市场 , 最恰当的角色定位 。
华为的ICT 技术涵盖了联接、计算、云等产业 。 技术内化 , 就华为把有根的全栈ICT技术进行聚合 , 由内而外生成数字平台 , 对准复杂的硬件平台、复杂的软件和算法平台 , 将它们封装成简单的对外接口;让客户和伙伴能在场景数字化建设中能直接、高效使用业界数字化能力 。
这就是典型的将简单留给伙伴和客户 , 将复杂留给华为自己 。
【华为|华为为商业市场带来技术的减法与场景的加法】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 , 其实并不简单 。 因为技术内化吸收了华为20 多年自身变革和数字化实践 , 让客户和伙伴直接使用华为探索20多年的成果 。 技术内化 , 还以华为数字平台的开放性和敏捷性 , 将伙伴行业数字化能力和客户数字化积累、业务智力资产内化到数字平台中 , 通过数字平台支撑业务数字化 , 释放客户自身数字化建设的生产力 。
但是技术内化更多是技术平台 , 它要如何反应在行业客户的业务层面 , 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中发挥价值呢?
这就需要应用外挂 , 充分利用技术内化的数字平台 , 激活客户数字化建设的生产力 。 应用外挂的模式也可以极大利用数字化成果 , 极简开发应用 , 灵活响应业务 , 极大释放了数字化自身生产力 。
事实上 , 国内有一批数字化的“先行者” , 他们与华为一道 , 站在场景化的立场 , 已经充分的将技术与行业需求相结合 , 已经产生了实际的业务价值与社会价值 。
如一汽集团 , 在创新的行为范式和4A架构重构的助力下 , 一汽集团通过云原生思想在业务的应用 , 打造了“产品/服务、经营/管理的数字孪生体” , 同时打造了业务IT一体化战队 , 加速转型落地 , 并依托创新云管边端数字底座 , 进一步释放了数据生产力 。 特别是在生产工位的转型实践中 , 通过工位要素数字化 , 成功挑战零废品目标 , 将单台工废成本从过去的17.68元降低至0.89元 , 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