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李彦宏创新外溢,百度“卷”出重围?( 二 )


而这种“内卷”的背后 , 除了工业革命老去的宿命 , 或多或少 , 亦有人们对未来、失控的世界的焦虑 。 基于此 , 当战争结束 , 人们从高度军事化、工业化的秩序中走出 , 才会变得困顿与麻木 。
正如平克·弗洛伊德《Comfortably Numb》中唱到:“就轻轻地打一针吧 , 沉醉在那种舒服的麻木中 。 ”彼时的年轻人们听着披头士与鲍勃·迪伦 , 口嚼LSD , 一边享受着安逸 , 一边在反叛与自由中成为了“垮掉的一代” 。
彼时 , 来自旧时代的人们对这群反叛的年轻人尽显失望 , 殊不知 , 正是反叛精神孕育了日后的硅谷——1957年9月18日 , 肖克利晶体管的“八叛徒”集体递交了辞呈 , 当时没人能想到 , 他们竟能改变此后数十年世界的面貌 。
出走后的“八叛徒” , 成立了仙童半导体 , 后者被外界誉为半导体人才的“西点军校”——不仅Intel、AMD的创始人均出身仙童 , 巅峰时刻 , 硅谷几近半数的半导体公司 , 亦流淌着仙童的血脉 。 而“八叛徒”集体辞职的日子 , 亦被《纽约时报》评为了人类历史上10个重要的日子之一 。

时代似乎总是在轮回 , 从晶体管技术突破 , 到仙童半导体 , 再到英特尔、AMD , “第三次工业革命”初期虽仅有星星之火 , 日后却足以燎原 , 将工业时代尾声困顿的人们带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 。 不难窥见 , 科技创新、革命似乎具备着时代解药的潜质 。
而当下 , 支撑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安迪-比尔定理、摩尔定律均已步入瓶颈 , 甚至逐渐失效 , 互联网红利亦逐渐褪去 , 叠加时代赋予的不确定性 , 内卷与焦虑再度涌起 。 因循前述逻辑 , 解法 , 或许恰恰在于下一轮技术演替 。
跨越裂谷科技需要跨越“裂谷”才能开辟新的土壤——任何前沿技术 , 最初都源于需求所产生的反馈 , 然后刺激创新 , 最后落地生长 。 显然 , 需求是实现跨越的动能 , 创新给出了指引方向 , 落地带来增长 。
例如计算炮弹弹道的需求刺激之下 , 硝烟之中孕育出了计算机 , 而IBM拓展了运用领域带来了一场计算机革命 。 冷战时代 , 美国为了提升网络的稳定度 , 孕育了ARPANET 。 1969年 , 在硬件设计师Ben Barker收到“Do it to it Truett”后 , 互联网的雏形初现 , 经历了internet、WWW再到移动时代 , 才成为如今的形态 。
网络需要看似同科技革命关系不大 , 却在跨越裂谷后改变了时代 , 创新与落地为经济和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
当下 ,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汹涌 , 以AI(深度学习、自动驾驶)与云计算(算力)等带有明显“生产资料”性质的底层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希望的“星星之火” 。 与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 , 大多来自于外部需求推动 , 经历了长达十余年不计成本的投入之后 , 最终等待大规模运用方才看到曙光 。

时间回到千禧年 , 彼时的华为虽已在国内闯出名堂 , 但在欧洲战场 , 面对爱立信、诺基亚等技术强悍的通讯巨头时 , 华为的解决方案很难有说服力 。 巨大的生存压力下 , 华为最终赌了一把——推翻现有架构 , 研发第四代分布式基站 。
这无疑是一条危险而艰难的路 , 一旦失败 , 便意味着出局 , 因此即便是在华为内部 , 反对的声音亦不绝于耳 。 好在 , 华为最终赌对了 , 走出实验室的第四代基站与SingleRAN , 帮助华为横扫了欧洲市场 , 进阶为通信领域的头部玩家 。 而这 , 不失为通过科研“翻盘”的绝佳案例 。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 , 便是李彦宏所创办的百度 。 虽然李彦宏在今年年末才说出“要卷就卷创新” , 给技术打提前量 , 实际上他12前就已经历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