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19年前的安卓bug,终于有人修好了( 二 )



也是从那时起 , vivo决定开始改写调度算法 , 此后的700个日夜 , vivo系统团队的3000多名开发人员成功把安卓的“公平调度算法” , 修改为“不公平调度算法” , 为用户正在操作的进程提供绝对的优先保护 , 从根源上解决了安卓系统的卡顿问题 。
在11月8日的vivo开发者大会上 , 全新一代OriginOS 3.0正式亮相 。 这套系统通过“不公平调度算法” , 真正实现了前台进程算力充足 , 后台进程不会抢占、打扰和阻塞前台进程 。
打磨一个操作系统 , 从底层调度算法入手 , 这是技术门槛最高、最繁杂的工作 , 而且可能也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
实际上 ,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 , 用户对于系统流畅的感知并不明显 , 但对于系统卡顿的感知十分明显 。 因此 , 一款优秀的操作系统 , 往往能够将用户的各种应用、程序打理得有条不紊 , 而用户却难以察觉到它的介入 。
一个反面例子就是:当用户开启多个后台应用时 , 由于运行内存的耗尽 , 系统会回收应用 , 即所谓的“杀后台” , 而当用户想要重新启动后台应用时 , 往往已经无法回到上次使用的界面 , 此时用户就会明显地感知到系统“不流畅”的问题 。
为此 , vivo在OriginOS 3上还开发出了“原地复活”机制 , 在用户切换后台应用后 , 系统会记录应用被强制关闭前的现场细节和曾经的准备工作 , 同时当用户再次启动后台应用时 , 加大瞬时计算加载能力 , 以缩短唤醒应用的准备时间 , 让用户的体验流畅自如 。
当然 , 无论是“不公平调度算法” , 还是“原地复活”机制 , 这些都属于底层或中间层技术的范畴 , 用户对于手机系统流畅度的体验更多来自视觉和触觉 , 而这些大多取决于人因研究 。
在OriginOS系统立项之初 , vivo曾组建了一支“人因研究团队” , 致力于将触感、视感这些难以量化的标准通过工程研究度量出来 。

比如在OriginOS 3上 , vivo人因研究团队 , 通过人脑反馈、眼动追踪 , 甚至是操控者肌肉疲劳度的电信号等系列研究发现 , 用户滑动界面时合适的阻尼会让触控更加轻盈 , 以此打造出了“触感流畅2.0” 。
类似的人机交互优化还有很多 , 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加丝滑轻盈的使用体验, vivo人因团队共在视觉、触觉、听觉和情感方面共提出了1255项体验优化 。
基于“不公平调度”等底层基础能力的突破 , 以及“原地复活”、“内存融合”的中间层资源调度的优化 , 还有上层操作感知的升级 , vivo搭建出“智算中枢” , 解决了安卓系统的原生性问题 。
好系统 , 不止是“表面功夫” 在vivo开发者大会的现场 , 周围反复提及“vivo要做出一个好用的操作系统” 。
这似乎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 但如果仔细想想 , 市面上各种基于安卓的魔改UI/OS层出不穷 , 真正能担起这句话的系统少之又少 。
因为对于一款手机操作系统而言 , 考量“好用”的维度有很多 , 在用户看得见的地方 , 手机厂商需要从底层架构入手 , 去提升系统的流畅性 , 而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 , 同样考验着厂商的“内功” , 比如安卓系统存在已久的安全性问题 。
去年年底 , Computer Science的专栏编辑JR Raphael曾发表名为《安卓安全检查:实现更加安全手机的16个步骤》的文章 , 文中详细阐述了用户在拿到安卓手机后 , 必须要做的16项安全检查 。
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事实:尽管谷歌从系统层和应用层为安卓打造了许多安全措施 , 但作为一款开源系统 , 想要消灭潜在危险几乎不可能 , 用户必须要不胜其烦地做好功课 , 防止隐私泄露和安全攻击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