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双十一成交额都没公布,难道要凉了?( 二 )


双11的诞生 , 让消费行为一次集中爆发 , 然而这几年的双11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冷静审视消费的机会----平日不易察觉的“隐形消费” , 通过双十一的消费浮出水面 。
“隐形巨额消费” , 是查看整体账单前 , 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花了很多钱 。 因为电子支付时代 , 没有支出现金的行为 , 交易变成了数字 , 让人们对消费变得不那么敏感 。 而这些花费 , 大多是“小额”加“高频”来产生 。
例如每个月都需要的商品 , 每个月也就几十块至一百多 , 乍一看好像也不多 , 双11觉得优惠 , 一次性屯半年 , 才发现原来花了这么多钱 。 但由于这些分散在日常开支里 , 看上去就变成了不那么容易被察觉的“隐形巨额开支” 。
对许多已经看破套路的现代人而言 , “钱哪儿去了” , 不再是无解问题 。 只要用心观察归纳 , 大家就能揪出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隐形消费” , 对自己的消费习惯做出调整和规划 。

反“消费主义”崛起平台和商家不厌其烦的给女性洗脑 , 劝她们‘精致’ , 其实让女性浪费了大量时间 , 却没带来响应的修饰效果 。
消费主义陷阱 , 就是“要用精致的有价值的东西做一件事” , 比如完全可以用旧T恤做睡衣 , 用旧衣服做抹布 , 商家却推荐了印有可爱图案的居家服和专用的所谓精致生活的抹布 。
价格很高 , 效果也不一定好 , 钱却花了不少 。
“矫情”也是消费主义 , 同样都是红色口红 , 叫“红色”只能卖10哥 , 叫“红棕”“正红”“番茄”“胡萝卜”就能卖出20套......
然而艺青年带 , 大家兜里没有钱 , 而且越来越精明!无论叫什么 , 在双11人造节日也很难激发“新需求” , 双11购物车里的东西 , 正变得越来越实用 。
毕竟一支最多两支口红就够用了 。
无论什么产品 , 都应该出自真实需要 , 而不是“消费主义”创造出来的伪欲望 。

消费主义通过不断“制造欲望-购买商品-满足欲望”循环 , 进行扩张和盈利 。
而人们已经逐步对商家刺激诱导但其实并不需要的商品 , 不轻易“上头”了 ,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 , 努力把“消费主义”话术的营销诱导阻挡在外 。

“折扣饥渴晕眩症”开始愈合双十一的段子 , 大家都听过:
“优惠券藏大兴安岭丛林里 , 一颗四百年古树右后方300英尺的、土拨鼠家的车库里 , 2小时内找到土拨鼠、在车库前合影留念 , 即可获得5元优惠券 。 ”
复杂繁琐的优惠机制曾是双11商家“必杀技” , 但越来越多的人认真研究折扣 , 在各大平台研究比价 , “技术流”齐上阵 , 与商家的套路中门对狙 。
商家涨价再降价 , 已经被大家看破 。 双11的过度营销 , 让“折扣”变成套路的代名词 , 大家的折扣饥渴眩晕症 , 正在治愈 。

理性囤货优惠券、满减券、赠品、平替等 , 是平台和商家惯用套路 。 因为百分百严格按照需求消费的人并不多 。 “为了5元优惠券 , 买500东西”也常有 。
为一张小额优惠券 , 最后买爆了 , 开始逐渐失效 。 因为疫情时代收入不稳定的倒逼 , 现代人在双十一只是集中、相对低价消费必需消耗品 。 “理性囤货” , 在活动期间低价、增量购买之后不用费心 , 比如将纸巾、肥皂等一次性买足 , 很长时间不用操心 。
理性 , 才是对抗消费主义的神器!

狂欢节降温 , 回归需要和选择商家们不断策划让年轻人“上头” , 把双十一打造成狂欢节也是手段之一 。
请明星 , 开晚会 , 烧钱搞狂欢购 , 在这种气氛的推动下 , 被裹挟的人们会做出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