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持续“燃烧了”50年,为何体积没有变小?

我们在地球上能够感受得到来自太阳的光和热 , 取决于太阳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核聚变反应 , 没有太阳持续的能量输出 , 就没有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形式 , 地球的演化和发展也将失去必要的能量来源 。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计算 , 太阳自从诞生一直到目前 , 已经持续向外释放光和热近50亿年 , 有些朋友不禁心生疑问 , 太阳的质量那么大 , 表面积和体积要比地球大上许多倍 , 为何这么多年来没见太阳变小呢?
太阳持续“燃烧了”50年,为何体积没有变小?
文章图片
在50亿年之前 , 我们太阳系所在区域还是由一块巨大的星云团所组成 , 而这块星云团的组成物质 , 则来源于上一任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的超新星爆发现象 , 通过超新星爆发 , 将恒星组成物质的大部分剥离出去 , 同时在超新星爆发巨大能量的作用下 , 新生成了许多新的重物质 , 这些物质弥漫在星际空间中 , 在漫长的引力扰动影响下 , 逐渐开始聚集和坍缩 , 其中有一个质量核心形成了太阳的“胚胎” , 吸聚了大量星际物质 , 推动内部温度和压力的不断提升 。
太阳持续“燃烧了”50年,为何体积没有变小?
文章图片
同时 , 在星际物质坍缩过程中 , 原先星际物质所具有的角动量 , 逐渐被太阳核心区以及坍缩形成的浓密区块所继承 , 最终在太阳核心区的温度越来越高 , 在核心区的周围不同距离处 , 大量星际物质也以一定的角速度围绕着核心区运行 , 形成了太阳系最初的星际物质盘 。 当核心区所吸聚的物质越来越多 , 温度达到700万摄氏度以上、压强达到上千亿个大气压之时 , 在量子隧穿效应的作用下 , 一部分氢原子中的质子 , 便会有几率突破原子核之间库仑力的排斥力 , 从而顺利进入另外的氢原子中 , 与这个原子的质子聚合形成氢的同位素-氘 , 继而开启了质子-质子链式反应的序幕 , 真正意义上的太阳就此形成 。
太阳持续“燃烧了”50年,为何体积没有变小?
文章图片
在每一个周期的链式反应中 , 4个氢原子将最终聚变形成1个氦原子 , 同时释放出中微子、伽马光子和部分能量 ,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 在太阳内部核聚变释放能量的过程中 , 势必会产生一定的质量亏损 , 经测算 , 太阳每秒钟参与核聚变的氢元素总量将达到7亿吨 , 而实际损失质量的速率约为每秒500万吨 , 那么50亿年太阳在主序期内共消耗的氢共有1.1*10^26吨 , 损失的重量约为7.9*10^23吨 , 这个数据看起来非常庞大 。
太阳持续“燃烧了”50年,为何体积没有变小?
文章图片
但是 , 我们将这个损失的数量 , 与太阳的绝对体量进行一下对比 , 太阳的总质量为2*10^27吨 , 其中氢1.5*10^27吨 , 所以50亿年来太阳中的氢已经消耗了7%左右 , 而实际质量损失仅占到0.4% 。 所以 , 我们单从质量上来看 , 太阳在漫长的主序期内 , 其质量损失占比实在是太过于微小 , 我们人类在几百年的天文观测历史中 , 更是无法观察到太阳的质量和体积变化 。
太阳持续“燃烧了”50年,为何体积没有变小?
文章图片
另外 ,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 是比较“温和”地进行的 , 太阳内部的氢 , 其实并不是一下子都参与核聚变反应 , 而是几亿个氢原子只有一个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产生量子隧穿效应 , 就是这部分氢激发出的核聚变 , 其释放的能量向外产生的辐射压 , 能够与太阳外层物质向内的重力相互平衡 , 从而支撑着恒星外形的稳定 。 当恒星内部随着氢元素的不断消耗 , 如果核反应强度有所降低 , 那么向外的辐射压减小 , 外层物质向内的重力会占据上风 , 推动太阳向内收缩 , 在此过程中 , 外层物质的部分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 , 加上收缩过程中物质的相互挤压、摩擦和碰撞 , 使得内核的温度和压力逐渐提升 , 从而强化了内部核聚变的环境条件 , 推动核聚变程度重新恢复到正常水平 , 辐射压也重新回升 , 太阳的体积又保持在原来的状态而不至于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