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双11”迎来第十四个年头,消费者却不想过了( 二 )


在全新销售渠道刺激下 , 国内各电商平台的GMV持续走高 , 消费领域不但经历了一轮新消费创业热潮 , 多个品类还见证了本土品牌“国货崛起” 。 流量见顶的“双11” , 开始从“平台大战”演变成“直播大战” 。 今年双十一的一大趋势便是 , 罗永浩、刘畊宏妻子ViVi、刘思瑶等抖音系头部网红 , 先后官宣入驻淘宝直播 。 但如今其热度也在逐渐下降 。 艾睿铂发布的关于双十一年度调研报告显示 , 只有74%的受访消费者表示今年会观看直播或参与直播 , 去年这个数字是97% 。 二、消费者反复计算 , 却买了高价消费者的参与热情也不容乐观 。 据咨询公司贝恩近期发布的2022年双十一报告 , 在参加了去年“双十一”且打算今年继续参加的受访人群中 , 有34%的消费者表示 , 他们计划在2022 年减少“双十一”期间线上和线下的总消费支出 。 仅24%的受访者表示会增加消费支出 。
同时 , “双十一”参与者的多平台购物倾向更趋显著 。 2021年有近56%的受访者表示 , 他们计划在“双十一” 期间在3个或以上的平台购物 。 今年 , 这一比例上升至69% , 甚至有37%的受访者计划在5个或以上平台购物 。 这意味着 , 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零售商的“双十一”优惠大同小异 , 他们没必要只忠于一家 。 越来越复杂的游戏规则正在消耗消费者的耐心 。 双十一的战线正逐渐拉长 , 由一天的狂欢节变为近一个月的狂欢季 。 促销活动也从最开始的直接五折变成了定金、尾款、直播间优惠、会员折扣、拼单满减、赠送小样、平台折扣……
随着战线持续拉长 , 消费者为了得到最高折扣 , 需要花更长的时间计算 。 据2021年阿里妈妈发布的《两次爆发背后的双11消费行为变迁》 , 双十一第一波的消费者超一半为长决策周期者 , 即下单前研究超30天 。
可即使是精心计算 , 也很可能“玩不过商家” 。 2021中消协发布的“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 , 在10月20日至11月12日共计24天监测期内 , 共收集到“双11”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21353081条 , 日均信息量约89万条 。 在有关“价格争议”类的负面信息中 , 11月1日的舆情信息量最高 , 达到143984条 。 而价格争议集中在11月1日与预售定金和尾款支付有关 。 不少准备付尾款的消费者发现叠加各种优惠后 , 预售价格可能并非最优惠 。 中消协点名了“匡威、斐乐旗舰店预付定金消费者反而多花钱”现象 。 10月24日 , 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产业发展及运营中心总裁吹雪在天猫双 11 媒体沟通会上表示 , 今年“双11”阿里巴巴不再单纯关注 GMV(成交额)数字 。 关键指标有两个 , 一是消费者体验 , 二是商家的用户增长 。 大家会看到双 11 围绕消费者体验做的调整 , 包括 8 时预售和开卖、退款等方面的优化 。 那么这届双十一 , 消费者的体验如何?从今年晒单情况来看 , 遭遇预售价格比直接买还贵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 在小红书上 , 有消费者表示 , 自己在天猫“GAP官方旗舰店”购买了一件连帽卫衣 , 预售定金80元 , 尾款319元 , 其中优惠券减掉了127.85元 , 自己实付231.15元 。 谁知双十一第一轮活动结束前一天11月2日该店铺通过淘宝推送发送999-200大额优惠券 , 不少消费者晒出自己领券凑单后的实付金额大多在102元——110元之间 。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 目前Lululemon、斯凯奇、优衣库、欧莱雅等多个品牌都存在不少消费者有类似经历 。 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时有发生 。 有消费者发现 , GAP的一款羽绒服 , 短短几天内 , 价格变换了三次 , 10月18日显示到手价为269元 , 10月19日到手价就变成了330元 , 到了10月28日 , 到手价便涨到了39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