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发 | 「四象科技」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计划2023年上半年发射三颗卫星( 二 )


第二颗卫星 , 四象科技选择了宽幅的光学卫星 。 虽然当前的光学卫星可以满足大部分应用 。 但现有的商用卫星 , 扫描带宽都比较窄 , 只有十公里到数十公里的量级 。 扫描带宽越宽 , 就可以在越短的时间内覆盖一个固定区域 。 四象科技采取小相机拼接的方式 ,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 , 又提高了整体的带宽 。 因此有了这颗米级、100公里幅宽的卫星 。 而这颗卫星之所以选择立体像对 , 也是为了客户满足三维重构方面的需求 。 现有的光学卫星成像以二维影像为主 。 SAR卫星虽然可以获取三维的信息 , 但处理的流程比较复杂 , 需要的时间较长 。 四象科技已有大量的三维构建处理经验和技术 。 无论是市面上已有的立体像对数据 , 还是即将拥有的自研卫星数据 , 都可以进行通用化处理 。
第三颗卫星 , 四象科技集中在金融和生产领域的需求 , 选择了热红外卫星 。 传统的可见光卫星 , 更多是集中于地物表面信息的反演 。 如果想穿过工厂的顶盖 , 了解里面的情况 , 会受到很多干扰 。 然而金融领域的客户对于工厂的开工状态 , 仓储的空置率、发电厂等数据又非常敏感 。 四象科技发现 , 一个较大的仓库 , 在装满货物和没有装满货物两个场景下 , 热量比是不一样的 , 高炉、发电厂等热力变化场景会随着开工状态的改变产生不同的热量 , 甚至是港口的繁荣程度、区域的经济活跃度等 , 都要一定的关联 , 这些都正好对应了热红外卫星的业务能力 。 而且这颗红外卫星机动性非常强 。 卫星过境时 , 1000公里的范围内 , 通过卫星的机动能力 , 可观测的地区从两到三个区域提升至七到八个 , 大大提高了对地观测的效率 。
郗晓菲表示 , 这三颗卫星可以相互协助 , 对同一个地区 , 间隔十五分钟成像 。 在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钟之内 , 就可以通过红外卫星获取到地区的活跃度情况 , 用光学卫星获取地物分布情况;用SAR获取金属物体或者是地表形变的相关信息 。 以此实现 , 同一圈子 , 三种手段、多角度成像的效果 。
36氪首发 | 「四象科技」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计划2023年上半年发射三颗卫星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四象科技
掌握核心数据能力 , 实现多元信息验证
是否发卫星?为什么发卫星?这是很多遥感应用企业都在面临的抉择 。
当同样的问题摆在四象科技创始人郗晓菲面前时 , 她给出了三点严谨而周密的答案 。
首先 , 遥感卫星和通信、导航卫星的不同点在于 , 遥感卫星的数据量太大 , 很难达到实时 。 除非达到千颗以上的量级 , 才能构成接近实时的状态 。 然而当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或机构可以达到这个数量 。 四象科技自己发卫星 , 就在补充遥感卫星的时效性 。 四象科技的卫星和其它遥感卫星是相互补充的状态 , 并不是替代关系 。
其次 , 四象科技在跟用户签合同时 , 大部分商业用户会对时间有严格要求 。 如果卫星不掌控在自己手里 , 就没有保底的方案 。 比如 , 四象科技虽然和Maxar有深厚的合作关系 , 但如果Maxar某个时间点 , 有级别更高的任务需要执行 , 那依然将导致四象科技错失一些业务机会 。 所以这也是保证市场上所有产品的稳定性 , 给自己守一条48小时内保证数据供给的业务底牌 。
同时 , 四象科技也希望借这个机会 , 进行新的卫星市场产品探索 。 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同颗卫星承载多个载荷 , 但红外卫星、光学卫星、SAR卫星在同一轨道近实时过境 , 这种模式目前市面上还没有 。 只有经过尝试和探索 , 才能挖掘出这种模式有哪些新的业务价值 。 目前能公开对外售出的数据 , 都是无法满足这个要求的 。 而有了三颗不同种类的卫星 , 四象科技在应对用户需求的时候 , 也可也通过多元手段 , 交叉对比和验证一些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