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Twitter难民涌入“长毛象”,这个小众社交平台咋一夜爆红( 二 )


某种角度上 , 你可以把长毛象服务器理解为网络游戏的“私服” 。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 , 没有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官方服务器” , 用户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服务器进行注册 , 甚至在好几个服务器上开一堆小号都没问题 。
更有意思之处在于:这些长毛象服务器之间并非完全割裂、无法互通的 。
所有的长毛象服务器都支持一个相同的协议 , 名为 ActivityPub(稍后详述) 。 通过这个协议 , 服务器A的用户不仅能和同服务器的用户之间进行互动 , 同样可以跟来自其他服务器B、C、D……以及任何支持 ActivityPub 协议的长毛象服务器的小伙伴一起玩
还是用网游来打比方 , 这就好比《魔兽世界》推出了跨服务器机制 , 玩家之间可以跨服组队、一起打boss;而在长毛象上 , 你同样可以跨服关注、点赞、回复、转帖等等 。
用如今流行的 web3 术语来说 , 每个长毛象服务器都是一个长毛象节点 (node) 。 而更专业一点来说 , 长毛象就是一个“分布式社交网络(distributed social network) 。
每一个长毛象服务器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使用条款和注册规则 。 开始你觉得服务器A的政策很不错 , 就可以加入它;未来某一天你发现服务器B更适合自己 , 也可以过去 。 觉得A和B都人太多、太热闹了?还有成百上千个微型服务器供你选择 。
这些服务器之间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 。
比如在长毛象的早期阶段 , 对于嘟文有的叫 toot , 有的叫 noot , 有的叫 awoo;转帖有的叫 retoot , 有的叫 boost;点赞有的叫 star , 有的叫 like 。
有的服务器现在已经发上千字甚至是无限字数的嘟文了 , 而有的服务器仍然维持经典形态 , 限制在500字以内 。
而服务器共享的社交网络协议 , 就像是相同的语言和货币 , 使得服务器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 共同组成一个大的集群 。
长毛象的由来和发展情况 长毛象不是第一个 , 但应该可以说是今天最大规模的分布式社交网络了 。
根据其开源项目开发者的统计 , 截至11月6日:
1)仅在马斯克10月27日接管 Twitter 到11月2日的七天里 , 平台的活跃用户量增加了近20万人 , 达到60万人;
2)之后的逃难效应愈发强烈 , 截至11月6日 , 整个平台上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00万 , 单月增幅高达157%;
3)在线的服务器数量也超过了4100个 , 月增幅高达44% 。
很显然 , 马斯克对 Twitter 的接管和“滥用”所导致的用户流出效应 , 是长毛象平台的数据暴增的一个最直接原因 。
不过话说回来 , 这也确实不是长毛象第一次遇到此类情况了 。 有意思的是 , 事实上它在过去的每一次数据暴增 , 基本都是由 Twitter “难民”涌入导致的 。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十年前 。
2012年 , Twitter 疯狂加快广告现金流业务的开发 , 让相当一部分用户非常不适应 。 连续创业者 David Caldwel 模仿着 Twitter 的样子做了一个新的社交网络产品 , 名叫 App.net , 吸引来了不少 Twitter 难民 。
App.net 的功能和当时的 Twitter 差不多 , 并且大部分功能都是免费的 , 只有少数功能需要付费 。 更重要的是 App.net 完全没有广告 , 纯粹依靠用户众筹来支持 , 大约筹集了50万美元 。 遗憾的是最终昙花一现 , 于2014年正式停止了开发 。
20出头的俄裔德国开发者 Eugen Rochko , 对此非常失望 。
Twitter 早年下架 API 限制第三方客户端 , 以及疯狂上广告的做法让 Rochko 感到非常不满 。 所以当看到 App.net 出现的时候 , 他也参与了该项目的众筹 , 成为了早期用户之一 。
然而 App.net 的最终失败给了他一个教训:也许根本不应该走 Twitter 平台中心化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