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双十一在变,但是依然香

编辑导读:今年的双十一你参加了吗?繁琐的规则让很多人放弃了双十一,每一年都有唱衰双十一的声音,但总体的舆论环境还是在“买买买”。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新品牌|双十一在变,但是依然香
文章插图
针对双十一的灵魂拷问几乎年年都有,而最直接的问题便是:“今年双十一还香吗?
香代表了多重含义,一方面是消费者能否以真正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产品,是商家能否从这场狂欢节中赚到真金白银的利润,但还有个更重要的维度,也就是商业之外,双十一能否和时代产生更深层的共振,真的像奥运会、春节一样,让所有的参与者感到幸福快乐。
其实商业上唱衰双十一的声音年年都有,今年也不例外,在社交媒体上,一方面由媒体提到不要囤货,低价不可迷信,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朋友圈立flag,说今年双十一绝不剁手。
但也与往年类似,这种舆论氛围在开售之后基本上立刻被“买买买”淹没了。
10月20日,双十一第一波开启预售当晚,消费者的涌入就让淘宝出现了短暂的崩溃,“淘宝崩了”,“付尾款”等话题成为了微博热搜,而用户更是以“定金人”、“尾款人”等方式纷纷在互联网上开启自嘲。
虽然今年各个平台主动发布的数据明显变成少了,从目前的各种三方平台数据来看,多个品牌表现强势,仅第一波数十个品牌成交额破亿。
当然,仅仅有销售数据并不够,走过12年,伴随着全民的参与和各大平台的加入,双十一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底层基础设施价值,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几乎是每一年的灵魂拷问:双十一是否已经到了增长极限?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关键是如何去定义这个周期,我们如果只是把双十一当成大促购物节,那么进入第13年的双十一的确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如果双十一有机会成为和社会生活长期伴生的新民俗,那么双十一还非常年轻。
而决定能否基业长青的关键点,在于双十一的底层意义:它是否真正的给商家、用户,乃至社会带来了长期价值,换句话就是,过了多少年以后,双十一是否真的依旧那么“香”?
一、双十一在变如果谈对今年双十一的感受,一定是“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阿里正为顺应社会期待做出变化。
比如,满减的门槛降低。
细心的网友应该发现,比起2020年满300减40的活动,今年变成了满200减30,门槛更低。
满减作为双十一最代表性的优惠活动,一直代表着官方对于双十一的调控手段,而双十一满减的变化,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观察双十一的窗口。
满减门槛的降低,让双十一变得更加普惠,以前只买200多的用户,现在也可以享受优惠,这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双十一中间来。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解读:今年双十一全民参与度的意义变得更重要了。
不仅仅是满减门槛。今年天猫双十一还有大量的降低门槛、增加普惠性的措施,比如,今年双十一正式上线了“长辈会场,”使用淘宝的长辈,可以从首页入口直接进入,长辈会场顾名思义,就是专门针对老年用户的产品,比方说鸡蛋,羽绒服,口罩,卫生纸,并且在界面也做了专门的匹配。
特别暖心的是,今年天猫还联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推出“一只鞋计划”,让残障人士以一半的的价格购买一只鞋,更是在狂欢的同时中增加了商业的温暖。
这些针对残障人士、老年人群的活动,显然都不是为了提升GMV。但是,正是他们的参与,让双十一变得完整,变成真实而温暖。
换句话说,双十一的精神内核,已经超越了全民疯抢,逐渐被赋予更温暖、更普惠的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