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衡阳之后,重估自动驾驶落地( 三 )


事实证明,放松状态的人类司机,几乎很难紧急接管,事故也就在所难免。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Waymo和特斯拉两种落地模式,优缺点都已经在实践中暴露,那自动驾驶商用,就有没有兼收并蓄的模式?
取Waymo和特斯拉之精华,避其短板。
有,依然以另一家国外公司来命名,这就是Cruise模式。
Cruise最早是独立的硅谷创业公司,后来被汽车巨头通用收归旗下,然后又在孙正义的主导下,并而复拆,吸引更多外部资本加速发展。
但因为Cruise这种独特的背景,也就让其采用“Waymo+特斯拉”模式成为可能。
robot衡阳之后,重估自动驾驶落地
文章插图
一方面,Cruise直接面向Robotaxi,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
另一方面,它又把L4级自动驾驶技术,降维释放给量产车使用,并且随着量产车上路,用实路数据迭代L4自动驾驶模型。
在这种技术流和数据流的循环中,实现成本和安全、技术和商业的平衡。
这也是Waymo和特斯拉不断被热议中,Cruise模式越来越被看好的原因。
robot衡阳之后,重估自动驾驶落地
文章插图
但Cruise具备的优势,主要还是站在单车智能的维度,而这个维度的推进,越往后越极致,基本属于科学问题。
为什么不能站上更高维度,用更全局的安全冗余审视?
比如车路协同。
实际上,Waymo、特斯拉还是Cruise,纷纷以单车智能维度落地,并不完全是认知不到位或“时代局限”,背后也有所处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制约。
美国,并不是一个以基建狂魔著称的国家,也不在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领域具备优势。
Waymo、特斯拉和Cruise,商用落地不得不偏向单车智能。
robot衡阳之后,重估自动驾驶落地
文章插图
完成MVP验证的第四种模式所以在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模式上,西边不亮东边亮,也就顺理成章。
车路协同模式下,聪明的车和智能的路相配合,不仅是技术能力上的提升,也能实现安全性上的冗余保障。
在推动自动驾驶规模化商用方面,优越性也不言自明。
首先,整体成本在降低。
车路协同可以让单车改造的成本降低,自动驾驶车辆普及和被接受都会提速,而路端的成本有公共服务分担,自动驾驶的成本不会压在一家企业身上。
robot衡阳之后,重估自动驾驶落地
文章插图
其次,需求明确,营收前置。
Robotaxi和量产自动驾驶,都有市场教育过程,需要让用户认可、买单。
但车路协同,第一阶段的营收来自公共服务提供者,即To G。
从实践证明来看,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刚需明确,除了公共出行等方面的民生改善,还有清洁、巡逻等方面的人力短缺难题。
如果应用自动驾驶,可以显著提升城市效率和幸福感。
所以结果上看,不少城市都已经为自动驾驶方案前置买单,金额动辄数亿元。
衡阳案例中披露的是5亿元,而百度也通过财报披露过,2021年前三个季度,千万元级订单就已经超过20多个,并且如广州黄埔这样的地区,一个订单就达到4.6亿元。
商业模式和收入变现上,已经得到了证明。
最后,模式上还可持续。
车路协同的建设到提供服务,非常类似于云服务。
又因为其牵涉的资源和技术标准,客户更换的门槛不低,模式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更高。
robot衡阳之后,重估自动驾驶落地
文章插图
但车路协同也不是完全没有挑战。
最核心的问题是:规模大、要素多,复杂性高。
车路协同模式里,车端系统、路端建设,以及云端协同,每一项都是大工程,而且最后还要实现数据层面的协同打通,做到一套实时系统的构建。